第十一讲 中唐诗歌
一、韦应物
1.生平:生于公元737年,约卒于公元790年,长安人。天宝未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中进士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韦应物的生活道路经历颇为曲折。他少年狂放不检的生活在晚年写的《逢杨开府》等诗中曾有所回忆,中年以后,思想性格有较大的变化。从他多数的诗篇来看,他的思想是进步的,他在历任官职中都想努力作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但其内容并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对农民劳苦的关怀,如《观田家》。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形式多用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2.《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诗写于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这首诗与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会意与不会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诗的前两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比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恬淡的胸襟。
后两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游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加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的情怀。
这样来分析全诗,诗歌就有了寄托,诗人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其实我们也不妨将这着诗作为山水诗来读。诗将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象,写得优美如画,在写景中传达出一种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二、刘禹锡
1.生平:生于公元772年,卒于842年,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朗州司马等官职,在外地二十多年。以后入朝作主客郎中,晚年迁太子宾客。
刘禹锡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思想,政治上也有进步见解。长期的贬谪并没有改变他的思想。他不少的诗篇抒发了自己身世遭遇的愤懑和痛苦,有的诗更直接讽刺了当朝的权贵。如他贬官十年后被召回京师,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由于诗中用桃树影射了新得势的权贵,他再度遭到贬谪。但十四年以后他再回到京师,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讽刺比前一首更辛辣,态度也比前一首更倔强。
刘禹锡的许多咏物诗,表现了对时政的不满;他的怀古作品也是历来著名的;他的一些民歌体小诗历来传诵。“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极富民歌风味。
以下我们分析刘禹锡著名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2.《西塞山怀古》
①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②分析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太康元年,即公元288年晋武帝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首联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远,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写顺流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人为抵挡晋水军,在长江险要处装上铁锁挡船舰。王濬作大火炬,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则燃炬烧之,铁锁断绝,战舰直抵石头城下。吴主孙皓出降,吴国灭亡。
颈联:“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上句从东吴灭亡联想到六朝兴衰史,下句就眼前的山川风物,暗指历史的更替,时光的流逝。“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从而引出深刻的历史教训。
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第七句诗人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营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将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是对当时唐代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痛击。诗人反对藩镇分裂割据,希望国家统一安宁。
在艺术上,诗精警凝炼。在怀古中讽时事,于风物中见深情,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通过诗人高度的提炼概括,传神写照,都被包融在一幅形象的画面中,含蓄、深沉,发人深思。
三、李贺
1.生平:生于公元790年,卒于816年,字长吉,陇西成纪人,出身没落的王室。少年时才能出众,以远大自期,但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不能应进士试,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死时才二十七岁。李贺的诗歌主要抒写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内心苦闷,也有反映一些人民疾苦的作品。他说:“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开愁歌》。又说:“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浩歌》。这是对不重视人才的现实发出的悲愤的控诉。在《致酒行》里他说:“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谁念幽寒坐鸣呃?”更可以看出他的远大抱负和无情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他这种悲愤感情,也往往用托古讽今,以物征事的手法,或用非现实的幻想表现出来。前者如《咏怀》一首,后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是一个很富于创造性的诗人。他在短促的生命中,为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天地。他的诗歌想象奇特,色彩浓烈,语言富于象征性,形成了一种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他都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2.《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大概是他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这时的诗人“百感交集,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耳”。
本诗的前面有一篇小序,讲明了作诗的原因。序言说:“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全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这四句诗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当日烧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无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
“夜闻”两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何其热闹。如今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以上所写的是金铜仙人的“观感“。
第二部分是中间四句:“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这四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金铜仙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而今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仙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指千里”言道路遥远。从长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承受。“东关”句是说气候恶劣。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并且心为之“酸”。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都人哪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
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时繁荣昌盛的景象。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今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怅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朔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中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