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庆昌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背诵。
二、赏析《浣 溪 沙》
1、作者
李璟,史称南唐中主,他即位之初,国势尚且兴旺,但随着北周的兴起,南唐受到强邻的威胁,国势日下。南唐保大(李璟年号)十四、十五年,周世宗两次亲征南唐,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迫使李璟上表削去帝号,称国主。此时的南唐,已经内外交困,李璟身当乱世,忧心时局,自己有心兴国但无力回天,在作品中情思婉转,表现出无限的沉哀。
这样的悲哀与屈原写作《离骚》时的心境颇有相通之处,因此在整体上流露出浓重的《骚》心。
2、对照注释自读,质疑问难。
3、概括上下阙大意:
这是一首悲秋词。
上阙即景生情,从景物中引出愁思: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缘景入情,荷花香销,翠叶残败,此时已是深秋的西风从绿波中起来,于是“愁起绿波间”——如此的破败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九歌•湘夫人》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二者相较,前者悲苦,后者缠绵。《人间词话》评此二句云:“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还与韶光共憔悴”,菡萏香销,曾经生活在韶光中,如今却与韶光共憔悴(青春不在人憔悴),直至“不堪看”的境地(不堪去看荷花的凋零)。
下阕转而怀人: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诗人因怀人而入梦,因细雨而梦醒之后,在小楼上响起笙声,细细追索梦境(直到笙曲吹尽,玉笙不暖,无法再吹),缠绵的思绪,不写愁而愁思显现。一个“寒”字,显示了秋夜的清冷,玉笙中流露的凄楚之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丰富而又含蓄的意境。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泪太多,恨太深,只好默默地倚栏而望,而内心翻腾澎湃的思绪,则可以想见。
4、找出这首词的词眼,并说明理由。
提示:“残”——荷残秋残青春残,梦残曲残情更残。
三、自读《乌夜啼》
1、说说你所了解的李煜。
补注:①李煜的创作以南唐亡国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艳情和闲愁,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国恨,风格沉郁凄怆。这首词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被俘后所写。
②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
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2、对照注释自读、思考:
(1)这首词和《虞美人》一样,抒发的是离愁别恨。说说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2)结合“积累与运用”2谈谈“无奈”和“自是”在上下阙中的作用。
3、讨论、小结:
这首词的布局很新颖,既不是直叙某事,也不是通篇议论,而是比喻夹着议论,将林花、寒雨、风、胭脂泪、人生、水六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连缀起来,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有景有情,如泣如诉,把一个丧失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亡国之君形象鲜明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是写景,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太匆匆”是议论,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实际上暗指以前的宫廷享乐生活的短暂,好景不长,因此说“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回天的感怆。“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
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四、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由此可知,词作于他死前不久。可以说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2、对照注释自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大意翻译出来。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阶下囚徒),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象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美好春光已成过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永久相隔)。
3、这是李后主以歌当哭的绝笔词,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说说这首词是如何表达一腔悲怨之情的?
参考:
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 “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更何况又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
“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可惜,梦中之乐是虚幻的,梦后之苦是实在的、残酷的,并且,不管主观上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响”而已。这样写进一步突出了国亡被俘后处境的可悲可怜。
词的下片, “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关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更何况这“无限关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朝的属地,看到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吗?所以,“莫凭栏”,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指当初投降被俘,辞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见时”,指现在囚禁汴京,思念故国,欲再重见旧地之时。前者“容易”后者“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这里的“别”,不是暂时的别离,而是永久的别离,因而也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别离,更何况这样的别离是如何的“容易”——国家竟是那样轻而易举的就灭亡了,这岂不是痛上加痛吗?这样的难于再见,不就是对词人的死刑宣判吗?一字一泪,一声一泣,令人品味不尽,感慨难已。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更是把这种血泪写成绝望之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内心是何等痛苦!
4、小结:
这首词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景,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划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五、作业:
1、比脚本词与《虞美人》在写法上的差异。
2、完成“积累与运用”2、3
tag: 浣溪沙 ,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