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家作品。
②理解作者为什么将菅芒花比作雪,并理解预约的含义。
(2)能力目标
巧用联想,从细微事物中发现哲理。
(3)情感目标
对人生中“变”与“常”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由细小事物阐发人生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变”?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可以预约的雪》,拿到这
个题目我想到了王安石在《咏梅》中的一句诗:“遥知不是
雪,为有暗香来。”此句中的雪是指什么?
(学生齐答:梅花)
我们这篇文章中的雪又指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诵读课文《可以预约的雪》。
(学生诵读文章)
(学生齐答:芒花。)
分析标题:我们回到标题可以预约的“雪”,中心语是“雪”同学们都诵读了课文,此处的“雪”指芒花,原来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文中没有雪景的描述。学生看课本上及屏幕上“菅芒花”图片,认识菅芒花。
(幻灯片1:展示芒花图片)
明确:季节,冬天开放;颜色,白色。
“预约”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雪”(菅芒花)可以预
约?
明确:“预约”是指时间上可以预定,这里是指雪和芒花都带有季节性。除了它们都具有季节性以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冬天的雪和秋天的菅芒花都是白色的。
到此,我们再回到这个标题,就好理解了,但我有一个问题作者完全可以直接用“可以预约的芒花”做标题,但为什么还要拐一个弯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增添了文章的色彩;二,紧扣文章的内容;三,在文中起到点题的作用。
分析文章:当我们置身茫茫飘零的北国雪景的时候,当我们漫步在一望无垠的南国芒花丛中的时候,是否有一点沉醉而不知归路感觉。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诵读第17段回答。
(学生齐答:震惊、茫然、畏惧、无奈)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呢?速读课文回答。
明确:文章第五段和第十五段(人、人生是不可预约的)
这个命题太大,太抽象,在课文中作者提到了好多的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人生是不可预约的,试从课本中找出。
明确:离别之苦,患病之难,不幸遭遇,亲人病故,婚姻破裂。
学段小结:我们把上课以来的一些信息整理一下
(板书)
可以预约的雪
不变 可以预约 变化 不可预约
季节 雪 芒花 世界 人生
好,既然世界在变,那么人生就不可预约,刚才我们讲到林清玄的遭遇可以用“屋漏又逢连阴雨,枯木风中蚁巢空”来形容。我们也学习了唐诗宋词,你看哪些诗句可以体现人生无常呢?
学生1: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
学生2: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菊花灿,满地伤,人生皆是,是非转头空
学生3: 野火无情断清梦,吹暗霜华谁堪怜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是呀,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呀。我们身边是否也曾发生过不可预约的人生事例呢?
学生4:
师评: 人生有三痛,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学生5: 中学好友远去他乡。
师评: 古时交通不便,分别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陆海茫茫擅长飞翔的大雁也到达不了好友的身边呀。现在交通好了,分别意味着见面的机会少了,大家各忙各的,时间长了,情也淡了;就如一杯浓茶,水放多了也会淡的。好了,面对人生的不可预约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林清玄又是怎么做的呢?带着这些问题齐读文章20至22段回答。
明确: 对常:祝福之念
对变:宽容之心 不悔不优 无怨无尤
我这里有林清玄的一段话,找同学诵读。
诵读1: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山,山就有了价值;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海,海就有了价值;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阳光,阳光就有了价值。
诵读2:既不能静止风,就让此心进入风,既不能制止雨,就将此心化为雨。
诵读3:我不会消除人生的痛苦,但我深信:无论多么痛苦,都能与美共存,痛苦会过去,美会流转。
总之,面对人生的不可预约,林清玄并没有消沉,只要保持悯恕之心,美好之心,欣赏之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依然会像可以预约雪,可以预约的芒花那样美丽。
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物面对生活的改变不屈不挠,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呢?请同学结合教材和你熟悉的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此人的经历,找同学交流。
明确:司马迁:隐忍苟活、忍辱负重、以生践志。
屈 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死明志。
苏 轼:豁达开朗,豪放洒脱,以诗显志
史铁生:坚强自尊,热爱生命 ,以文励志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主宰命运、不屈不挠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把握幸福 ,珍惜生命……芸芸众生,不一而足
小结
这篇文章从友人相约去看菅芒花开始,由花到人,体悟到人生的变与常,并进一步展开思考,提倡要从容地面对生活,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具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预约我们的希望。我想用一幅对联结束今天这堂课。
构思巧妙 匠心独运 方成名篇佳作
宽容处变 恒常祝福 才能无怨无尤
作业
细致观察并感悟生活,写一篇哲理散文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2009年2月份全市公开课上示讲的一堂教研课,散文教学历来都是较头痛的,特别是刚接触散文专题的高二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善于引导分析,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品味感悟。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必须思路清晰,灵活处理突发的情况,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让学生真正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课文了如指掌,同时还要具备丰厚的知识,熟练驾驭课堂。有些老师对教材挖掘不深,就很难设计出有水准的教案,也很难在课堂上驾轻就熟,经常是漏洞百出,难经推敲,一节课下来他本人大汗淋漓,听课老师和学生却不知其所云。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能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讨论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而又能跳出文本,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层层挖掘,剖析感悟。同时,某些段落该采用朗读体会的,就让学生用心去读,该讨论的就让他们大胆讨论,课堂气氛活跃,理解感悟深刻。学习无止境,教学无止境,既然热爱她,就让她因我更美丽,既然选择了她,就让我无怨无悔的走下去吧。
tag: 公开课 , 现代散文,现代散文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