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现代散文《把栏杆拍遍》教案设计7

《把栏杆拍遍》教案设计7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507  栏目:现代散文
标签:现代散文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把栏杆拍遍》教案设计7,

2、赏析作者结合历史人物对诗词进行精当点评的情感表达形式,体会辛弃疾借助诗词所表达的浓烈情感。

3、细致地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

重点难点:

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细致地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

教学设想: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借本课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欣赏文中引用的八首词。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背诵《破阵子》《水龙吟》

二、问题探讨

本文的题目“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作者在这里把它用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

听录音:诗词朗诵,感受辛弃疾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课文9-14节,深入探讨辛弃疾的心路历程。

1、辛弃疾戎马征程,单枪匹马,夜入敌营,生擒叛将,最后杀出重围,率万人南下归宋,可惜却屡遭猜忌,终老乡野。那么辛弃疾的内心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分析: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战场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历史画廊之中。

悲愤——失意——无奈——不甘

2、这种情感的挣扎和内心的焦虑融化成一声声的悲怆的呐喊,用梁衡的语言来讲就是:辛弃疾的手失去了刀枪之后,就只剩下一只羊好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是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呐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共同赏析《菩萨蛮》《永遇乐》《摸鱼儿》《水调歌头》。

朗诵,整体朗读,结合文中语句进行赏析。

(1)《菩萨蛮》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明确背景: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赏析: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但最后,还是乐不思蜀的鹧鸪占了上风,此鹧鸪是影射最高统治者,最后词人还是陷在哀愁中。全词以江水起兴,以鹧鸪点睛,概括了人民抗敌决心不可阻挡但统治者却大为人的历史事实。

(2)《永遇乐》

——你看“艰辛”、悲辛、辛酸、辛苦、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他以极其委婉的语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

赏析:古人以烈日秋霜喻性格刚烈正直,细参姓氏,独得:艰辛、悲辛、辛酸、辛苦8字,忍受着别人无法忍受的折磨。荣华富贵,世间纵有,也从不不到辛氏家门。

(3)《摸鱼儿》

——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每一个字,今天我们读时,都让你觉得是一滴血、一行泪。

明确背景:这是作者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转运副使,转运史也称漕司,是主管一路财赋的管职,对于辛弃疾来说,是更不可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了。因此在同僚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下了这首词,来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赏析:A、此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并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全词笔致婉曲,寄托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无穷。

B、此词善于运用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上片起首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貌离而神合,峰断而云连,结拍三句,同开篇景象相回应,合春怨与闺怨于一处,收束全篇。全词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C、此词体现了辛词摧刚为柔的特殊风格。作者以雄豪劲健的阳刚之气驱遣美人香草的柔美意象,组织成温柔缠绵的精丽词章,将政治上的难言之隐曲折地传达出来,表面上是凄艳婉媚,实质上却是沉郁悲壮,形式上是婉约旧体,骨子里却有力如虎,可谓是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比一般粗豪直露之作更具艺术感染力。

(4)《水调歌头》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赏析:此词作于淳熙九年,稼轩被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词题"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实际所写并非闲适情趣。

  上阕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表达了词人摆脱官场后的宁静心情,但宁静中又流露几分孤寂,试想曾"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沙场将帅,如今却只能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出之,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下阕看似娓娓抒怀,然而其语愈缓,其意愈切,天地之在,知音而在?情何以堪!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之妙。 

3、自由背诵。

四、总结

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

——在文中,大事指南宋期间,光复故土的伟业。大情则指词人一腔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大理,则指词人一腔爱国正气和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的精神。

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叙述辛弃疾如何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字里行间作者所说的大事。而辛弃疾被朝廷废弃不用,一腔忧愤在身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的大情大理。

五、课后作业

背诵《菩萨蛮》《摸鱼儿》《水调歌头》

 

板书:     把栏杆拍遍

      悲愤   失意   无奈   不甘

 

《把栏杆拍遍》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对比手法,进一步感受辛弃疾以及他的词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体会联想手法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3、赏析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的写作风格。

重点难点:

1、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对比手法,进一步感受辛弃疾以及他的词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体会联想手法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

赏析作者所使用的对比手法,分析辛弃疾以及他的词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特殊性,并由此赏析联想在写作中所拥有的艺术魅力,感受梁衡和他的大散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把栏杆拍遍》教案设计7
《《把栏杆拍遍》教案设计7》相关文章

tag: , 现代散文,现代散文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现代散文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