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为犯二名律乎 为宫室之美妻妻妾之奉
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微斯人,吾谁与归
D.乃比于宦官宫妾 家祭无忘告乃翁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律曰:"二名不偏讳" ②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④康王刽之孙,实为昭王
⑤不闻又讳 "治天下"之 "治"为某字也
⑥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 "渝"及 "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 "二名律",也不违反 "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听者不蔡也,和而倡之
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③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参考答案:
1.A (举:应考)
2.C (介词,和、跟A.动词,是;/介词,为了;B.连词,表假设,知果/动词,好像D.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 "反而"等;/代词,你的)
3.C (③说明周公和孔子确定礼仪法度的特殊身份,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⑥宦官宫要为避代宗李豫、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不敢说"谕""机",与作者的观点相反,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
4.D(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予是"二名不偏讳")
附:
担心 苏轼
名 二子 说
放心 苏辙
爱心
教后记:
苏洵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古文家二十七岁始志于学,潜心研究《孟子》、《国策》、韩愈散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恣肆奔放的独特风格其散文以史论、政论成就最高,其他文体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说”这种文学体裁虽也属议论性文章,但偏重于说明性,解释性,行文自由随便,手法灵活多样《名二子说》,这篇清新隽永的短文内涵极其丰富,在苏洵文中可谓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名二子说》写于一0四七年时,苏洵三十八岁,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因为是写给年幼的儿子看的,所以不必劈头就声色俱厉来一段“如何做人”的训斥或引经据典说一通高深莫测的道理那么作者是怎样落笔呢?苏洵最常用,也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方法之一是善于比喻,故作者带着慈父的深情,优游不迫、别开生面,从比喻入手先写给苏轼命名,开头全为喻体,本体只有“轼乎,吾惧汝不外饰也”一句,干净利落,收束此节,悠悠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既交代了名轼的的原因,更写出了父亲的忡忡忧心名轼者何?《释名释车》云:“轼,式也,所伏以式敬者也”轼是设在车箱前供人凭骑,伏按的横木,对车的主体来说,它突出在车的前面,是“外露”的,这正与苏轼锋芒毕露的性格相似,故以轼名之而辙则是祸福皆不及的优游洒脱,所以,对于辙的“吾知其免矣”的欣慰又以简洁的语言溢于言表
tag: 教学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