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者必有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孔子的言语观与孟子能近取譬的语言艺术。
2、积累文言知识、语言材料。
教学方法与教具选择 诵读研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练字:劝学
二、诗文品读:仰望星空
三、新授课
04、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举例: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两首诗壮怀激烈、气贯长虹、曾激励国人志士的悲壮诗,让后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和中国人人所不齿的卖国贼,大汉汗——汪精卫联系起来。谁能够知道,这样的大汉奸,却能够写出这样的爱国诗?历史就是和我们开了这样一个大大的玩笑,也佐证 “有德者不必有言”的正确性,质疑了“文如其人”的正确性。
09、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03、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改,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06、孔子说:“言辞,(辞:言词,语句)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01、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02、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言语不轻易出口(谨慎),有这四种品德的人接近于仁德。”
10、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辞:推辞;拒绝)。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05、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07、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巧言令色:<形>形容词。美,善,好。如: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称呼别人亲属时,前面加“令”,表示尊敬。如令郎//<连>假如,假设。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08、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问题探究:
《论语》中简约精醇的语句似冰山一角,承载它的是极为厚重的内涵。本板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言语观?
孔子认为,支配人的语言的应该是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语言艺术应是和谐统一的(04章);对于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真正有德的人不仅通过言谈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其德行(09章);言辞落实到文字上便是“文辞”,需要反复斟酌、推敲,语言的修饰极为重要(03章);达意是言语的主要目的(06章)。他倡导发自内心的真诚朴质之语,即使“讷”也“近仁”(01章,在提升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言语表达一定要谨慎;02章,甚至认为言语不轻易出口堪与刚强、果决、朴质并列为近于“仁”的美德;10章,不该说则不说,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语言观);他反对花言巧语,认为那往往是不仁之心的外露。(05、07、08章,总结出“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
教学后记
tag: 论语 , 《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