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待贾而沽》参考资料

《待贾而沽》参考资料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901  栏目:《论语》《孟子》选读
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待贾而沽》参考资料,

《待贾而沽》参考资料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指未来的子孙后代。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小思】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候,遭遇的艰难困厄,不止一次两次。不过以“畏于匡”这次最危险。而且更郁闷的是,这次居然还是个误会。 
误会主要来自孔子的相貌。不是因为孔子太帅或者太丑。而是因为孔子长得和阳虎很像。(孔子和阳虎是一对冤家)孔子是圣人,但阳虎不是好鸟,虽然他也很有才能。 
据说“阳虎尝暴匡人”,曾经残暴的对待匡人。而匡并非鲁国之地(今河南长垣县有“匡城”,不知道现在是否有挂牌声明“孔子畏匡处”?)。所以估计是阳虎曾经率人攻打和劫掠过匡人。想来仇恨颇深。所以这番孔子劫难非小。 
《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后来还是靠人帮忙,才算解脱了。(本来就是误会而已) 
关于孔子的这段话。我认为是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 
《白虎通•圣人篇》说:“圣人未没时,圣人亦自知圣乎?”曰:“知之。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认为孔子知道自己是圣人,就是根据这句话来判断的。 
这个使命是什么?就是来自文王的文化传统——孔子定义为“文”,也就是“郁郁乎文哉”的“文”,而不是“文质彬彬”的“文”。具体的说,就应该包括“礼、仁”这些孔子提倡的东西。孔子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给传播下去,发扬光大。否则“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后代子孙就会失去这个“文”了。失去了“文”会怎么样?不敢想象。 
《白虎通》孔子视为圣人,自然是有后人故意抬高之嫌。但是孔子自己也有一种自觉的“神圣感觉”。那也是很明显的。这种神圣感,不仅仅来自文王,更来自天。因为他心底里是认为,老天是仁慈的。所以,老天肯定不会让“斯文”给中断的,也所以,他孔丘也肯定不会完蛋。 
不过,他在颜回死的时候,又曾经哭着说“天丧予”。那时候的他,不知道又是怎么想的呢?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注释】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小思】 
    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这几句话,是孔子在逃跑途中说的。当时孔子从卫国去陈国,中间经过宋国。停留了一阵。宋国的司马(国防部长)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原因不明)。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就砍倒大树,而且扬言要杀孔子。于是孔子弟子们很紧张,连忙保护孔子离开了。孔子不慌不忙,弟子们紧张的催促他,于是他就说,别着急,老天把德命给了我,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句话和“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简直一模一样。可见,孔子对自己还是有充分自信的——一个有巨大的历史责任感的人,超常的自信是必然的。 
    孔子率群弟子去周游列国,可以说历经坎坷。且不说奔波劳累,连吃闭门羹不得其门,别人嘲笑为“丧家狗”。就是生命都屡遭威胁。甚至有一次被人围困到没办法,只好跟人订立盟约才得以脱身。一出来之后,弟子问咱们要不要守约啊。孔子说被威胁的时候签下的盟约不算数,咱不理他!呵呵,该耍赖的时候,孔子也不含糊。 
    看到桓魋拔树的那段,不禁联想起当年昆明的一段历史。在抗战胜利到49年之间,民主的呼声是非常高。如闻一多等人,都特别积极的呼吁,经常集会,演讲。有一次在昆明召集演讲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就在一墙之隔搞所谓“演习”,一时间是枪声大作,如疾风暴雨。可是演讲者,一样意气自若;集会者,一样面无惧色。坚持到结束。我不仅觉得那些讲演者和听演讲者可敬,就是那些演习的军人也还不错,起码他们没有把演习变成真格的呢。人就是这么贱,当你看到过更坏的,你就能容忍不是最坏的了。 
3·24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孔子的随行弟子使他见了孔子。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孔子丧失了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小思】 
  
这段故事的背景,是孔子当时失去了鲁国的职位后,开始周游列国。想必孔子名声在外,起码也是“社会贤达”,于是这个卫国的小地方官,就要求见见孔子,而见了之后就被孔子所折服(可以想见孔子的魅力也有很外在的一面),推许孔子为时代的新希望——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种评价是极高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木铎是什么东东。铎,就是一种金属的铃铛,而中间那个舌是木制的,就是木铎。铃铛摇起来自然会当当作响,跟过去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总是拿着摇拨浪鼓,其起的作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我来了。 
当然,拿木铎的人可不是小贩,而是一种叫遒人的官员,他们是来宣达政令——也就是传达政府的政策精神的。 
  
而这里,仪封人把这个木铎拿来比喻孔子,意义更有了飞跃——孔子所要传达的不是普通的王者政令,而是上天的旨意。换句话说,孔子就是上天的代言人啊! 
在那个年代,能成为上天代言人的,只有天的儿子——天子才有这个资格了。当然,仪封人没有暗示孔子要造反夺权的意思。更多的恐怕是一种宗教意味。他显然认为孔子有着某种神圣而伟大的使命。 
  
事实上,孔子自己也有这样的自觉。《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很肯定的相信,老天如果不想让文明中断的话,是不会让他死的。正是表明,孔子相信他是接受了上天的神圣使命的。 
有趣的是,苏格拉底也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当然,宗教界人士就更明显了,如摩西、耶稣,都非常明确的意识到自己身上有神圣的使命感。 
提到使命感,不禁让我想起宋儒张载的那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不输于孔子的气概。每次看到,都不免有点心情激荡点点。 
  
我们从今天来看,仪封人说的话,倒确实没错。事实上,木铎的比喻很符合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正是要建立一种新道德,新思想。而历史证明他建立起来了,而且影响极为深远和宏大。 
仪封人的比喻,可以算是第一个对孔子的历史地位做出的评价。以后历代都层出不穷,变着花样的夸孔子。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是孟子(他是孔子的“经纪人”),他认为孔子是不在位之天子,行天子之事,是谓“素王”。和前面仪封人的评价异曲同工。 
一是朱熹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虽然短,但够狠。 
二是元朝皇帝的诏曰: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那就是盖了帽了,哪怕你是圣人,那也得矮孔子一头。 

[1] [2]  下一页

,《待贾而沽》参考资料
《《待贾而沽》参考资料》相关文章

tag: 参考资料  , 《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