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674  栏目:《论语》《孟子》选读
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

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有没有在人家的丧事中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置人家的哀伤于不顾呢?

5、全体女生齐读15.42章,思考:为什么孔子对师冕说的话是不厌其烦,详尽至极?(导盲)

明确: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一定步履艰难。由阶到席,一路走来,孔子亲历亲为,逐一介绍,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做善事,而是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师之道就是孔子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

6、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PPT)

明确: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7、男生齐读9.10章,思考:面对这三类人,孔子为什么要“必作、必趋”?(尊礼)

明确: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就像7.9章说的那样,有了恻隐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

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同情之意。

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真正的强者,都有同情关爱弱者之心,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也是一个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还是自己凭感觉缝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了,就坐在那里请求别的师兄弟帮忙。但其他人都在打坐入定,没人理他。释迦牟尼就自己下来帮他穿针引线,并亲自帮他缝衣服。这个学生一听声音,才知道是佛主。他说:别人都不愿帮我,老师您怎么亲自来帮我?释迦牟尼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一个修行者,如果连自己身边的残疾者、穷苦人都不能出手相助的话,那么他的修行意义何在呢?

8、聆听了佛家的故事,让我们再来感受孔子的仁爱之心。孔子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动物又是如何呢?请看7.27章。思考:孔子为什么不用“纲”取鱼?不射栖息中的鸟?(爱物)

明确: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 异竹不锄当路笋, 伐薪教护戴巢枝。

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

想吃海鲜用钓竿去钓,别一网打尽;想吃野味,射飞鸟,别射杀入巢的归鸟。在华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诸侯在狩猎的时候,也只能“三驱”,也就是三面包抄,给动物留一条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个动物不能杀。

四、学习了论语中的“仁”,请同学们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仁”?

国策中的“人本”思想:

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现实生活中的“仁”:抗击暴风雪、 “5󈵔”抗震救灾、“人文”奥运精神等事件,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魂——仁

1、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选(中国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2、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丛飞”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3、我被香港义工黄福荣的事迹而感动。一位普通的香港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何谓仁义,何谓奉献。他生前低调做人,低调行善。这位46岁的货车司机人生最后的几年全部奉献给慈善事业。阿福不是因为玉树发生了地震,玉树吸引了公众目光,而去做义工,他在地震前几天就来到玉树孤儿学校,为孩子们带去钱物,正好碰上了地震。当时,阿福和另一名老师很幸运地逃了出来。但是,有3个孩子和3个老师没有出来,阿福和其他人立即冲回去营救他们。在救援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福不幸被掩埋。大家着急地刨,刨了两个小时才把阿福刨出来。当时,他还有气息,不停地问: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可是大约20分钟后,他就没有气息了。(选自自己的博客文章)

斯人已去,仁道永恒!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仁者爱人》,初步领会、感受了“仁者”的“爱人”情怀。捧读经典,一位具有人文关怀的,君子之风的孔子似乎正和我们促膝谈心。走近孔子,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有超人的智慧、勇气,浑身散发着“仁者”的温度。寒冬将到,愿我们在学习《论语》的旅途中,一直有这样的温度温暖着我们。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仁的具体思想内涵及如何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学习感受了“仁者”的“爱人”情怀后,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领悟了圣人“爱人”的情怀,感受了仁者的温度,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探究“仁”的思想内涵,并通过分析质疑,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1、请同学们朗读前四则,当堂背诵第一则。注意重点字词。思考:这几章告诉我们哪些“仁”的具体内涵?(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边读边思考。)

2、抽查背诵第一则(1.6章)  问:这一则讲了什么?

明确:仁之本——孝悌   (《克己复礼》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思考:学习了这一章你有什么感悟?比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修身与学文哪个更重要?

明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对孩子道德品德的初始养成有重要的作用。修身重于学文,做人先于读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

3、4.15、5.12、6.30这三章包括仁的哪些内涵?(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仁之原则——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积极为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        (推己及人)  (PPT)

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忠恕是为人做事,对人对己的基本原则,所以一以贯之,无所不适。“忠”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恕”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

                                                   —— 李泽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tag: 教学  爱人  , 《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