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教案

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教案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553  栏目:中国小说欣赏
标签:中国小说欣赏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教案,

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话本小说的发展简史,重点了解“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二、了解《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伟大成就,作适当的扩展阅读和自主学习。

三、以所选课文为主,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人物刻画、语言特点和叙事方法。

单元介绍

一、话本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小说,经历了六朝的“志怪”“志人”,唐代的“传奇”,在内容和体裁上逐渐丰富成熟。肇始于唐代,繁荣于宋代的“说话”艺术,使古代小说不可逆转地朝着白话的方向发展,遂成主流,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类型。

“说话”艺术产生于唐代寺院的俗讲(讲经)和民间说唱。寺院僧人在讲解佛教经典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加入一些通俗的佛经故事来吸引听众,而民间的说唱更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自己取之不尽的素材。

到了宋代,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繁荣,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这些市民主要是由手工业工人、店员、小商贩、守城军人等组成的,他们在文化娱乐上有着特殊的需求。“说话”艺术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在内容上具有现实性或传奇色彩,正好符合这些市民的欣赏情趣。这样,在宋代,说话讲唱艺术空前兴盛,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从大型的游艺场所勾栏瓦舍,到各种档次的酒肆茶楼,从私人府第到宫廷御殿,从露天街市到乡村田野,到处都有说书人的身影。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刘克庄《田舍即事》诗云:“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可见当时说书人的活跃。据诗意,可知前者是在讲东汉蔡邕(字伯喈)的故事,后者是在讲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故事。

历来对“说话”有所谓“四家”之分,虽具体分法有别,大体上包括:1.小说(又名“银字儿”),即讲说烟粉、灵怪、传奇、公案,及一些朴刀杆棒发迹故事;2.说铁骑儿,即讲“士马金鼓之事”;3.说经、说参请、说浑经,即演说佛经及参禅悟道等;4.讲史书,即讲前代历史故事、兴废争战之事。其中以“小说”一家最受欢迎,它题材广泛,内容上贴近市民生活,多用银字管乐,多哀婉动人的故事。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谈到“小说家”说书的情景:“说国贼怀奸从佞,遣愚夫等辈生嗔;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

为了磨炼口才,说书人还组织了自己的行会,如雄辩社。与此相适应,一些中下层文人则专门替说书人或戏剧演员编写话本、脚本,也成立了专门的行会组织──书会。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给“话本”的定义为:“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尽管后来有一些学者指出“话本”一词还有很多不同的用法,但也不能否认其为“说话之本”的含义。

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最初的话本,仅仅掌握在说话人手里,秘而不宣。随着市民阶层欣赏水平的提高,文人的加盟,使话本的内容更加丰富,文学性也越来越强。加之印刷术的进步,书坊老板开始刻印话本牟利。这样,公开刊行的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诞生了。

话本小说的基本体制可分为四个部分:

1.题目。题目是根据正文故事的内容来确定的,起标识的作用。说话人为了使内容更加醒目,往往用七言八言的句子为题,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

2.入话。是话本的开头,通常以一首诗词或一诗一词开头,点明主题,渲染气氛,调动听众的情绪。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开头,以故事为入话的又称“得胜头回”“笑耍头回”。

入话具有候客、垫场的作用。它位于正话前面,相对独立。

3.正话。即正题、正传,是话本的主体部分。正话的文字,分散文和韵文两种。散文是口语化的单行散句,主要是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韵文是指中间插入的诗、词、曲、骈文、联语等,主要用于对环境、人物服饰、容貌等作静态的描写,兼有抒情的成分,在结构上中断散文的叙述,起到调节节奏的作用,同时也使讲述的形式多样化。

4.篇尾。即话本的煞尾,它一般以诗词的形式出现,独立于故事情节之外,对正文故事具有总结、评定作用,对观众具有劝诫之意。

话本的刊刻,开始是以单篇的形式出现的。到了明代中叶,才有了结集成书的话本选集,如《六十家小说》(即《清平山堂话本》原名)等。到了明代末期,冯梦龙致力于话本小说的整理,从他收藏的古今通俗小说中,编辑加工成120篇,分为三辑,每辑40篇,分三次刊行。首次刊行的40篇,初名《古今小说》,后来更名为《喻世名言》,与在其后刊行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列,世称“三言”。

冯梦龙(1574—1646),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词奴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生平:冯梦龙少年时即有才情,博学多识,为同辈所钦服。为人旷达,治学不拘一格,行动也每每不受名教束缚。曾与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等结社作文。在嘉定侯氏西堂读书时,与侯峒曾兄弟及其他名士,卷帙过从,文章往还。熊廷弼督学南京时,曾把冯梦龙视为隽才宿学,予以甄拔。但他自早年进学之后,屡考科举不中,久困诸生间,落魄奔走,曾以坐馆教书为生。万历末,冯梦龙应麻城田姓邀请,去讲授《春秋》。天启元年(1621),冯梦龙宦游在外,次年因言论得罪上司,归居乡里。天启六年,阉党逮捕周顺昌,冯梦龙也在被迫害之列。就在缇骑横行时,冯梦龙发愤著书,完成《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纂工作和《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智囊》《情史》《太霞新奏》等的评纂工作。崇祯三年(1630)取得贡生资格,任丹徒县训导,七年升福建寿宁知县。任职期间,“政简刑清,首尚文学”(康熙《寿宁县志·循吏传》),曾编修《寿宁待志》。十一年秩满离任,归隐乡里。晚年仍孜孜不倦,继续从事小说创作和戏曲整理研究工作。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冯梦龙站在封建正统立场悲痛欲绝,他怀着中兴希望编了《甲申纪事》一书。清兵南下,他怀念故国,辗转于浙闽之间,刊行《中兴伟略》诸书,宣传抗清。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春忧愤而死,又有说是被清兵所杀。

“早岁才华众所惊,名场若个不称兄。一时名士推盟主,千古风流引后生。桃李兼栽花露湿,宓琴流响讼堂清。归来结束东隐,翰机专手自烹。”文并简所作这首《冯犹龙》诗,是对冯梦龙一生的最好概括。

文学思想:冯梦龙生平酷爱李卓吾文学主张,奉为蓍蔡,深受其影响。他明确地指出:“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凡事从道理上去做的必勉强,只有出自至情者才真切。于是公开主张“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情史序》),反对用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传统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文学上,冯梦龙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学:一种是出自田夫野之口的真文学,一种是荐绅学士乐道的假文学。只有自然地发于中情的文学,才算真文学,才能表达人的性情。《诗经》是善达性情者,而自六朝以来,诗被用以“见才”“取士”和“讲学”,便流于陈腐,不能再很好地表达人的性情了,于是演变为词,词增损为曲、套数,曲浸淫而为杂剧、传奇戏曲。文学的发展,文体的变化,“固亦性情之所必至也”(《步雪新声序》)。如曲不足以表达人的性情时,也“势必再变而是《粉红莲》《打枣干》矣”(《太霞新奏序》)。在冯梦龙看来,文学应该发于人的中情,表达人的性情,而人的性情,最为活跃,是推动文学发展变化的力量,某种文学一旦成了说教工具,它就会僵化,而被另一种足以表达性情的文学所取代。这种崇尚自然,提倡表达人的性情的文学思想,打破了以封建道统为衡量品评文学的原则,对御用、消遣和帮闲文学,无疑是一种批判和否定。至于认为文学有真假两种,提倡真文学,反对假文学,认为文学更迭过程就是田夫野不断创新、新兴的活文学取代陈腐的死文学的过程,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的卓见。冯梦龙就是在这种进步的文学思想指导下从事各项文学活动的。

[1] [2]  下一页

,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