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作者陆树)
冯梦龙对话本小说的社会意义非常重视,他在《古今小说》序言中说:“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三言”中的作品大部分是宋元旧本或明代话本,少数是冯梦龙的拟作。如课文所选的《玉堂春落难逢夫》,原题下注云:“与旧刻《王公子奋志记》不同”,很可能经过了冯氏的再创造。冯梦龙对“三言”的编辑加工,除了选材严谨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体例,改订各篇题目。“三言”中的作品,本来是各自独立的短篇小说,编者却把前后相邻两篇的题目编成对偶式的,类似于长篇小说的回目。如《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上一篇是《乐小舍拼生觅偶》。增补了一些小故事作为“入话”。
二、润饰文字。删去了一些说话人现场提醒听众的术语,使话本的语言更加书面化,适合阅读。
三、对作品的文字、情节、主题思想进行再加工创造,有的甚至重新改写。这样,作品的主观性议论增多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也大大增强。
由于冯梦龙的成功,激发了另一位通俗小说爱好者的热情,这个人就是比冯梦龙小六岁的凌濛初(1580—1644),他先后创作刊刻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世称“二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继承了“三言”的精神,但其文学成就稍逊一筹。
二、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
中国的小说历来被排斥在正统文学(诗、文)之外。东汉的桓谭(约前20—56)在他的著作《新论》中称小说为“残丛小语”,班固(32—92)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文言小说秉承了中国史传文学的传统,以书面语叙事,虽不乏精品,甚至到了封建社会晚期还出现了像《聊斋志异》这样登峰造极之作,但终因舍弃生活语言而显得贫乏无力。白话小说由民间的“说话”而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充满了活力。它直接描摹市井生活,刻画人情世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代中叶,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金瓶梅》差不多和《西游记》同时问世。这部长篇小说,从《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生发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的《红楼梦》,继承了文人独立创作的传统。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就借石头之口,对野史传奇、才子佳人等类小说加以批驳,指出它们各自的俗套,或“假借汉唐名色”,或开口“文君”,满篇“子建”,毫无新意,从而标榜《石头记》“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全书出现的人物,有名字的就有四百多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不下几十个。作者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广大的社会背景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爱与恨,美与丑。无论是从揭示生活的深度广度方面还是从艺术创造的丰富生动方面,《红楼梦》都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三言”
tag: , 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