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2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2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641  栏目:综合资料
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2,

一、切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幕: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的枪口都对准着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这位书生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 

刽手们杀害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今天,随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认识人物瞿秋白。 
二、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瞿秋白简历  
1899 出生于江苏武进(现常州)。 1917 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19 参加“五四”运动。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1920 任《晨报》特派记者,赴苏联。 十月革命后中国人第一次在苏联向国内发出各种现地报导。 1922 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 从苏联回国。担任《新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的编辑。参与筹备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 1924 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 1927 主持召开中共“八七”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路线。 1928 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六大,当选为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等。 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1 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王明等人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此后,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与鲁迅交往甚密。 1934 在江西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教育部长。1935 二月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乡被国民党军队逮捕。 六月十八日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被枪杀。 
    作者的事迹概括:“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主持教育工作。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文中语句) 但是,历史并没有把他忘记,1986年常州建立了瞿秋白纪念馆。作者梁衡去了三次。“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第一次就想写篇文章,“但是6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为什么?“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瞿秋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展示图片)。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一位作家在拜谒瞿秋白故居时,身后一群十七八岁的学生走了进来,“哇!瞿秋白好帅啊!”男孩女孩都叫了起来。作家不由地感慨:“秋白先生何止是帅!好好地读他吧,他是洪章巨著,他是峻岭高峰,能读懂他,一生将受益无穷。”用梁衡的话说:“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探究]欣赏“名画”,解读秋白 

(一)、根据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概括出作者解读的角度。 

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 

(二)、联系课文第六自然段,把握第三、四、五自然段,分析写法,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感悟,具体解读人物——为什么人们不会把他忘记? 

1、对生: 

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了丁玲、郑振铎、鲁迅等,也谈到了梁实秋,分别起什么作用? 

衬托、对比中体现瞿秋白选择的伟大。 

(2)为什么人们没有把瞿秋白忘掉? 

他富有才华(衬托),更重要的是他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博大的心胸)。 

引导:投笔从戎(班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杨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 

资料:(1)、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是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瞿秋白《儿时》)(2)、瞿秋白《赤 潮 曲》 
赤潮澎湃,晓霞飞涌, 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 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 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 
奋勇,奋勇, 
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 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从今后,福音遍天下, 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看,光华万丈涌!

【注释】1、赤潮——红色浪潮,指苏维埃革命。2、晓霞——“晓霞”喻示着革命事业生机勃勃。3、福音——本意为“福音书”,在这里意为等到革命成功,将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幸福。 
(3)、1931年5 月瞿秋白因上海党中央某机关被破坏而避难到茅盾先生家中,与茅盾谈起了创作问题。之后,他与妻子杨之华扮作乡村新来到上海的人租了南市紫霞路68号——一个爱好文学而又同情革命的谢詹如的两间楼房,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自此直到1932年冬天,他完成了大量翻译作品和许多重要的论文和杂文。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建立了亲密的战斗的友谊。鲁迅为了表明他特别看重他们的友谊,将清代何瓦琴语书写成立轴赠给秋白:“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 
(4)、鲁迅编辑的最后一部书——《海上述林》 
从1935年10月开始编辑工作。一个月之后,30余万字的《海上述林》上卷编就。《海上述林》这部书,鲁迅是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送交开明书店出版的。表达了华夏人民怀念瞿秋白的深刻含义。为人民的人,人民不会把他忘记。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响在耳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就意味着要流血牺牲,不幸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那就是1935年,在这生与死的抉择中,瞿秋白何去何从? 
2、对死 
第四自然段 
(1)文中写了向忠发、顾顺章等,也谈到了文天祥、鲁迅、朱自清等,作用分别是什么? 
美丑对比中体现体现瞿秋白在死的考验面前的崇高,烘托中可见伟大人格的可贵。 
(2)为什么历史没有忘了瞿秋白? 
维护的是做人的尊严。 
引导: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为人进出的门紧缩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 
资料:(1)、《多余的话》: 
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谈天”的机会呢? 
我去休息了,永久去休息了,你们更应当祝贺我。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瞿秋白《多余的话》 
(2)、早期共产党人夏明翰吟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千古绝唱,以“我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共产党员、民族英雄吉鸿昌面对刽子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可谓壮怀激烈,气冲云霄。而“此地甚好”,似雨洒江南,雪落塞北,留下的是一曲凄美的绝唱。 
(3)正如瞿秋白在长汀狱中所作《卜算子•咏梅》所言:

寂寞此人间,且喜此生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他的一生完全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可他还写下了《多余的话》。 
3、对名 
第五自然段 

(1)秋白的一生完全可以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但他又写了一篇《多余的话》,但人们还是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为什么? 
(2)怎样解读《多余的话》? 
“《多余的话》,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严格地剖析自己的灵魂,剖析着从绅士家庭走出的自己是怎样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的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的煎熬。以致在一度时期这篇解剖书成了定他为叛徒的罪证……”(文中语句) 

[1] [2]  下一页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2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2》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