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教学目标及分析】
1、知识目标:借助注解,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能力目标:体悟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以及身处逆境仍坚守人生理想认真、执着的人生态度。
3、情感目标:拓展思维,联系实际,把握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韧的性格。
【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
1、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2、把握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身处逆境仍坚守人生理想认真、执着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韧的性格。
【教学策略】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幻灯片展示),通过游褒禅山,王安石得出什么样的体悟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总的来说,他的心得便是: 不论治学或做事,都应“尽吾志、尽己力”,才能达到目的。
那么柳宗元之观于小石城山,他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走进小石城山,去观其所观,感其所感。
二、作者简介
1、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著有《河东先生集》。
2、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则始于柳宗元。他往往能把山水引为知己,与之同病相怜,从而渲泄内心的悲情。柳宗元最著名的山水游记,是在永州作的《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最后一记,这一组游记所写的山水之美,几乎都是作者亲身观察、体验后发现的,所以这些游记不但描写了山形水态,而且记叙了作者探寻发现美的过程以及抒发的感慨。
柳宗元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呢?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这如画般的小石城山去仔细体悟一下。
三、检查预习(幻灯片展示)
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
垠 睥睨 梁木丽 堡坞 疏数 偃仰 傥
2、翻译下面重点的字、词、句。
径: 少:
寻: 不过:
环: 售:
伎: 傥:
或: 是:
西、北、东:
投以小石:(句式特点)
四、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揣摩作者情感,。(教师可适当点评)
2、配乐朗读,注意其音节停顿,感情基调。
3、学生范读
4、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弄懂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结构,找出不懂的问题。
1)齐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看看两段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
思路: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景 情]
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
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第二部分,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思索。
2)思考这两段中景与情的关系。
——明确: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写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到《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这里汲取了营养。
五、品景
师:第一段不仅仅是介绍了小石城山的地理位置,还描写了山上的奇特景物。那么,具体都写了哪些景物呢?(学生回答:积石、堡坞、嘉树,美箭、山洞、水声,山石的分布等)
1、作者主要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山石的瑰玮呢?(引导学生结合鉴赏提示内容)
——明确: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的疏密有致。(幻灯片展示)
(“其上为睥睨……有若门焉”/“窥之正黑……良久乃已”/“环之可上……类智者所施设也”)
接着问: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些景物的特点,应该用哪个字更合适呢?
——明确:“奇”
2、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3、此段景物描写采用什么手法?有何特点?
——明确:白描。
特点:无论方位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在循序渐进中进行。自然景致随着观赏者的游历渐次展现,使读者阅读时不自觉的由其引导,似乎也步入了自然景观。这样的笔法使本文的景物描写达到了自然流畅的效果。
4、小结:文章第一段写景。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有积石横当其垠”。然后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文章第一段写景。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有积石横当其垠”。然后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
二、品情
1、那么如此美景有没有得到世人的注目呢?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没有。“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而不得一售其技,是故劳而无用。”
(解释这几句话)
2、在这里,作者对造物者的有无发了一番自己的感慨。请问,作者对造物主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抓关键词句分析)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设问:既然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后会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呢?(如果思考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寻找答案)
——引导:那是因为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
,《小石城山记》教案6tag: 小石城 ,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