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8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8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940  栏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标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8,

广东实验中学教学设计

任教老师: 杨芳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选修2

课题:《小石城山记》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学习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难点:学习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体会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我们开始一起学习《高中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板书:散文)

散文是我们经常阅读和写作的一种文体,大家都知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古人写的散文与我们今天所写的有没有区别呢?我们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又可以向古人学习什么呢?相信大家对此都充满了好奇,我希望同学们就带着这份好奇,认真学习课文,从古人的文章中寻找答案。

现在把书翻到目录P1,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单元的文章题目有一个特点?(学生找特点,即题目中都有一个“记”字,教师板书:记)

我们学习过不少有一个“记”字的古文。谁能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学生举例)《醉翁亭记》欧阳修 宋

《岳阳楼记》范仲淹 宋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宋

《小石潭记》柳宗元 唐

从这些学过的文章来看,古人的游记散文多以游踪为顺序(在黑板左边板书:游踪为序),描写见闻(板书:见闻),抒发感慨(板书:感慨)。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板书课题、作者,中间位置),体会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二)新课学习

1.了解作者:关于柳宗元,我们并不陌生,初高中都学过他的作品。谁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黑板右侧):字子厚、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二十一岁中进士。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编外闲职)。(课件内容)

唐代的永州(今湖南零陵),偏远荒凉,素为贬官谪居之地。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这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抒发自己孤寂苦闷之情的《江雪》(学生背诵);其中最为出色的就是他在永州寻幽探奇时所写的“永州八记”。(板书,播课件了解“八记”的具体篇目)我们今天要学的《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篇。关于作者,我们就先了解到这里。

 

2.检查字词

上周末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问题。现在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播放课件,学生回答)

(1)指出字词读音

逾(yú) 垠(yín) 睥睨(pì nì)疏数(cù) 偃(yăn)仰

更(ɡēnɡ)伎(jì)傥(tănɡ)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逾黄茅岭而下    越过    有积石横当其垠    边,界     睥睨 城墙上的女墙

良久乃已     停止       益奇而坚   更加      疏数偃仰:密集

类智者所施设也    像 ;安排        愈以为诚有   确实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经历;得到赏识    是固劳而无用   实在

神者傥不宜如是   或者;应该    不为伟人    创造,孕育;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

其一西出  名作状,向西        其一少北而东    名作动;向北走 ,向东走

古今异义  不过四十丈古义:不超过。 / 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副词,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

特殊句式   投以小石  状语后置       

“而”字用法

逾黄茅岭而下                        承接关系的连词,无义

益奇而坚                            并列关系的连词,译为“而且”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转折关系的连词,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译为“却”、“可是” 

                 

学生回答后,要对其预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3.品景  

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描摹山水(写景)集中在第一段。我们齐读一下,边读边画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这段描写了小石城山哪些具体的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原文,顺便翻译,回答)

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②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③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

用一个词概况这些景物的整体特点——奇美 (板书:奇美)

 

4.品情

问:后代文论家对这篇文章有一些评论,现在我们就把书翻到第4页,看“资料信息”,比如茅坤: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孙琮:……诙谐变幻,一吐胸中郁勃。他们的观点就是说柳宗元在“借题发挥”,借小石城山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吗?(学生回答:同意)

问:抒发了什么感慨?(学生分析)

明确:作者感慨美好的景物“不为中州”,反而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偏野,不为人知。言外之意就是在感叹自己虽有经邦济世之才却身遭贬逐,蛰居蛮荒,抒发痛楚愤懑之情。

 

为什么柳宗元会由对小石城山的感慨引发对自己的感慨?

明确:二者有相似之处:小石城山的幽景奇石象征着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经邦济世的才能(板书:有才有志);小石城山被冷落(板书:处夷狄)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板书:遭贬不遇)。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让作者有了同病相怜之感,因此自然而然地,作者就将自己的身世遭际、内心的孤寂愤懑投射到自然景物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意境。

 

    好了,带着这种深层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课文的第二段。

 

(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如果有学生提到了这个问题,可以简单解释一下。)

提示: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题。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三)总结提高

《小石城山记》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山水间(板书:寄情山水),借被弃置的美好景物来抒写自己的遭遇和怨愤,达到物我合一(板书:物我相融) 。这就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1] [2]  下一页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8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8》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