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史记〉选读》教学策略管窥,
这就涉及到司马迁的生死观问题,涉及到在对待“死”这件事情上如何作出抉择的问题。联系《报任安书》中:“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所不勉焉”(必修五)的观点,我们才能看到,侯嬴之死与田光之死目的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以自己之死去坚定魏公子与荆轲的信念与决心。只有联系司马迁的这一生死观,才能合理解释这两个人为什么要自杀,唯其如此,才能突出侯嬴、田光自杀的积极意义。
三、知识传授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从工具性方面来说,《史记》的教学毕竟是文言文教学,必须按照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进行。2007年新课程大纲“文言文阅读”“理解”层级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过去大纲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即文言文阅读始终应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必须将课本中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讲透讲深,让学生在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等方面积累一定的知识。没有知识的积累也就谈不上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浅易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应该是《〈史记〉选读》这册书的重中之重。
但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的重要一点是它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加强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向文本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我们注意到苏教版在选文上总喜欢猎奇,显示出与别人的不同。注释不选通行本,这无可厚非,但却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这在必修中有,选修中也有。比如说必修五《项脊轩志》中“东犬西吠”,注解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必修中的我们今天姑且不谈。《〈史记〉选读》,我刚讲了几篇,发现他们的许多翻译如果按照高考翻译的要求去评判,一分都得不到。“以”的用法很多,但翻译时基本上还是“以”。《鲁周公世家》中“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课文翻译是“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该意译的不意译,非坐实了讲,好笑。《高祖本纪》中“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注释中释“龙颜”为“上额突起的样子”,查司马贞索隐云:“高祖感龙而生,姑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后世因称皇帝的容貌为“龙颜”,亦指称皇帝。
这些缺点固然可以作为我们老师在备课时探究的内容,也可以用这些去让学生探究、质疑,将疑问提出来让学生去查证。当然,这样的探究属于一方面,但《〈史记〉选读》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步。
就探究而言,选修课的探究方向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理解的探究,艺术风格的探究,作品比较的探究,作家比较的探究,流派比较的探究,不同评论的探究,考证考据的探究(上述就是此类)等等。就《史记》而言,探究可以从作者思想,文本内涵、情趣、艺术风格、语言特色等方面探究,体现新课程标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究。
比如说,学生在自学《太史公自序》时发现,“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太史公怎么为这点小事就气死了?这也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看?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没有能回答,但我说我们可以共同去探究。同学们开始查资料思考,我也查资料思考,向历史老师请教。接着,我想用一节课交流讨论,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探究五花八门,大都是凭自己的想象去瞎猜,说什么的都有。半节课的探究毫无意义,但我又不想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我提了些建议,让学生得到启发,①从司马氏家族来看,他不得“与其事”对太史公有着怎样的打击,为什么?②联系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从汉武帝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考虑,作为儒生的太史公不得与其事有着怎样的隐情?③从古代文人人生价值的层面上看泰山封禅究竟对太史公意味着什么?杜甫有诗云:“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寄韩谏议》)后世把“周南”用作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这是为何?学生去查资料,有的还请家长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资料。果然下节课的讨论就有一定的深度了,学生引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了不少中肯令人信服的意见,我也补充了日本泷川资言《会注考证》所言汉武帝“尽黜儒生不用”的资料予以补充。
再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与“渑池会”两个故事用近乎夸张的手法写蔺相如的表现,而廉颇似乎成了一个陪衬,到了第三个故事,又写蔺相如心胸开阔,当然也写到廉颇知错能改、顾全大局。廉颇的形象在整篇中就只是这样的吗?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去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廉颇的某些作为是很有深沉的历史感的。渑池之会,“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短短的几笔对刻画这个人物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有廉颇的这种安排,才使蔺相如可以在渑池会上没有后顾之忧地与秦王进行斗争。这就让学生发现,廉颇的长处不仅仅是在知错能改这一点了。蔺相如是“智”的,廉颇同样也是“智”的。
再比如,《高祖本纪》中有《鸿门宴》中的情节,在艺术处理上有什么不同?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范增这个谋士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刘邦在与项羽的交战中,从来就是败多胜少,为什么他最终会赢?这些都可以深入探究。
其他诸如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等都有值得探究的东西。
四、单一练习与多形式呈示学习成果的关系
现在老师和学生手上都有一本《学习与评价》,按照必修的要求,学习成果的巩固更多的就是依赖于这本练习册。但选修课的学习成果的呈示方式不能仅限于此,它应该是多形式多途径的。其他的形式还有讨论交流、论文写作、资料搜集等。我曾将《语文读本》上的《柳敬亭传》搞过一次研究性学习试验,课文我是一字未讲,让学生阅读,布置他们完成两篇小论文的写作(二选一),一是“柳敬亭由说书到参政再到重操旧业的人生经历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二是“浅析莫后光的教育思想(或莫后光教育思想的启示)”。学生的观点五花八门,但只要不是多于牵强附会,能言之成理,我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评定只用了A、B两个等级。
《〈史记〉选读》的教学如何应对2008年高考
2007年新课程语文科高考大纲颁布后,首批课改实验区的考试说明相继公布,我注意到山东、宁夏、海南三省的考试说明,解读这三家考试说明,我们应该能大致看到2008年江苏高考的命题走向。
山东的“考试内容”规定:1.必考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必修模块。2.选考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四个系列,考生从中任选两个系列的试题作答。选修课程五个系列中的“文化论著研读”暂不列入2007年考试范围。选做题采取长卷命题方式,超量给题,限量选做,共24分。考生从以下四个题组中任选两组作答。①诗歌与散文,2题,共12分; ②小说与戏剧,3题,共12分;③新闻与传记,3题,共12分; ④语言文字应用,3题,共12分。
海南:选修部分①诗歌与散文:(部分要求同必修部分之“阅读鉴赏”)诗歌、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②小说与戏剧:(部分要求同必修部分之“阅读鉴赏”)小说、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③新闻与传记:(部分要求同必修部分之“阅读鉴赏”)新闻、通讯的体裁特点、构成要素、语言特色。④语言文字应用: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学会辨析和纠正语言错误。⑤文化论著研读:(部分要求同必修部分之“阅读鉴赏”)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宁夏的选考内容完全按全国考纲设置:“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其样题,前者选的是契诃夫的小说,后者选的是《居里夫人自传》。
以上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虽然考试说明讲,试卷中的选考部分是应对选修课程,但文言文并没有作为选考的重点,不然就会与必考部分重复。全国考纲“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涉及的文体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涉及的文体有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因此,我们在《史记》教学时尽可以放开胆子去教,我个人认为,除了培养学生探究性兴趣、能力等语文素养外,高考试题不大可能直接考《史记》的死知识,也不会随便从哪篇课文中找出一个生僻字来考学生。平时的教以及考查没有必要像必修那样搞得那么一字不放过一句不松懈。120个常用实词可以重视一下,18个文言虚词,可以让学生整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2006年12月5日
上一页 [1] [2]
,《〈史记〉选读》教学策略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