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首句因晚春景色将尽,内心惋惜,心绪茫然,才有此痴情的发问。
次句作答:“寂寞无行路。” “寂寞”二字,写出春归的无影无声,同时也暗示出词人的孤寂之情。
这里似问非问,似答非答,两句含蓄隐微,惜春之情于不经意间透露了一点。一开章即点明题意,是伤春悼春。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若有人”一句假设,语气并不肯定,说明作者对此假设信心并不足。看来,虽有与春同住的痴情,但希望渺茫。
话说得天真、恳切,足见作者对春的一腔深情。
这是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下阕第一句直接说出:“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词人为了到处寻找春的遗迹,于是便去“问取黄鹂”。为什么寻春要问黄鹂呢?黄鹂鸣于春夏之交,该知道春天的去处吧,这是其一;冯贽《云仙杂记高隐处书》中有“往听黄鹂声”句,词人在这里借黄鹂来抒发自己的心胸——形势不利,老大无成,春风得意的往日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只有隐居山林,自得山水之乐,这是其二。
“除非”是“只有”的意思,语气坚决,与“若有人”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一丝希望。
作者就这样漫不经心似的,一会儿说不知春归何处,一会儿又好像知道;一会儿仿佛有人知道,一会儿似乎只有黄鹂知道。迷离朦胧,真意不露。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当作者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黄鹂身上时,结果再次让人失望——“百啭无人能解”,因为黄鹂用清脆宛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这种归隐之念,很难为世人所理解,因此黄鹂啼叫虽然十分宛转好听,但也无人能解,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总说】
在这首词中作者分明惋惜春的归去,但又不费劲似地掩住了这种感情。全词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十分委婉含蓄,看不出丝毫的伤春之感。直到词尾才隐约显现出作者的真意。作者就这样跟读者捉迷藏,将一腔惜春深情全部掩埋在平淡朴实而又像谜语一般的语言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黄庭坚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与其它词人写伤春的词相比,他的构思比较别致,描绘得生动、形象、含蓄,具有诗意,令人爱读。词的上片写春天归去,下片写他寻觅不到春天的失望心情,作者晚年曾被贬官两次,这首词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可能是作者藉伤春之情,抒发自己的理想无法实践,怀抱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
在这首词中充满了“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的感慨,然而用笔含蓄。全词是自问自答的形式,在自问自答之中饱含忧怨、惆怅之情。作者以词来抒写胸怀,颇受苏轼影响,这对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来讲,起了良好的作用。
《踏莎行•雾失楼台》赏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贬谪郴州时旅店所写。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词人谪居郴州登高怅望时的所见和谪居的环境,但景中有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他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他偶尔也情中带景。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在一切凄迷世界: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浓雾朦胧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大雾所吞噬:“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桃源”,令人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片乐土,而如今人间再也找不到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在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在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可堪”者,岂堪也,词人在这重重凄厉的氛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王国维评价这两句词说:“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过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诗意,意指书信往来。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的别恨离愁而已。
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这种感受又很难表现,故词人手法创新,只说“砌成此恨无重数”。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如此深重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最后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即词中所写的“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湘江。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一起,为什么(注:此处“谁”字作“什么”解最切)要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加深长丰富。
此词表达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满。写作上,词人善用对句写景抒情。上片开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霭与月色对举,造成一种朦胧的意境,笼罩全词;下片开头亦用对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虽然表现的都是朋友的信息和寄赠这同一内容,却能造成书信往来频频不断的气势,与“砌成此恨无重数”相照应。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案及练习tag: ,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