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16岁即中举,但接连遭贬,27岁时去探望任交趾(今属越南)县令的父亲时,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滕王阁序》、《山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
卢照邻,一生不受重视,又长期受风疾困扰,后又求仙服药中毒,不堪病痛,自沉于颖水。《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即遭陷害下狱,后参加了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的军事行动,兵败后不知下落。《代徐敬业讨武氏檄》骈文佳作。《在狱咏蝉》以蝉自况。《帝京篇》长篇歌行。
杨炯,一生较平稳,卒于盈川县令官所,《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写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豪情斗志,雄浑刚健,开盛唐边塞诗之先河。
“四杰”中年岁稍长的卢骆较为擅长七言歌行。而王杨则长于王律,其活动早于沈、宋、他们对于律诗定型,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其诗扩大了题材,呈现出与宫廷诗迥然不同的风貌。可以说声律兼备,开始展现出唐人诗歌的特点。
杜甫《戏为六绝句》对“四杰”创作成就作了高度的赞扬: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沈宋
武则天时期宫廷诗人“沈宋”。宋之问父亲宋令文多才多艺,有“三绝”:诗文、书法、武艺,三个儿子各继承一绝。宋之问(老大)诗才出众,老二后当将军,老三书法家。据说,武则天游龙门寺,命赋诗记游,史官司东方虬献一首,“赐锦袍一袭”,宋之问献长诗《龙门应制》三百多字,描写龙门景色,添上一些歌颂皇朝圣明的内容。诗中一段:
夜雨霁尘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武则天把已赐东方虬锦袍夺回,改赐宋之问,后因武则天宠信张昌宗,张易之,宋之问,中宗即位,二张被杀,宋之问被贬。写《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离家去国,触景生情。慨叹自己人不如雁不能回归中原,又用毫无生气的景象,烘托心中郁闷之情,有一定艺术感染力。
沈佺期《独不见》对戍守边塞的士兵及其家属给予了同情。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五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辽宁省境,凌源县南)
白狼河北音书断,更教明月照流黄。(帏账)
沈宋两人诗,功力相当,(中宗、上官婉儿评诗,能诗善文,上官仪之女。)
主要贡献:在于声律。自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等人注意诗的音律以来,至初唐最终完成律诗的定型。上面提到的两首诗是诗歌史上最早的五律之一和七律之一。《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全期,又加靡丽,回忌生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以之,号为沈宋。”
与沈宋同时,带有六朝诗风影响的著名诗人:刘希夷,善写闺情诗,诗旨悲苦《白头吟》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为人传诵。全诗充满了悲叹韶光易逝的情调。较后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第三节 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身射洪人(今属四川)。生活在高宗,武后在位时期出身富豪家庭,少年时向往游侠生活,18岁后刻苦读书,居然通读经史百家各种书籍,学问大大长进,26岁中进士,上书言事,受到武则天的重视。38岁时随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任行军参谋,请缨杀敌,后被排挤。40岁时辞还乡里,后被陷害,病死于狱中。买琴——碎琴(价值百万——奇人奇事)。
传遍京城《修竹篇》序——提出诗歌主张:倡导兴寄,风骨,标志唐代诗风《感遇诗》38首,代表作品非写于一时一地。开始转变与革新。其二(兰若生春夏):诗写草木零落,婉转地抒发美好理想难以实现的迟暮之咸,形象鲜明,意味隽永。
其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于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志忘祸,磨灭成尘埃。
因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拔剑起舞的诗人形象。
《感遇》诗中,还有直接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三十七。
有一次去凭吊古迹(燕地昭王重用乐毅,礼遇郭隗的遗址黄金台)不禁感慨万分,回营后写了七首《蓟丘怀古》。其中两首分别写燕昭王和的。
写燕昭王:
登临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写乐毅:
王道已沧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阿衡是商代官名,此指辅助昭王。又一次登上古老的幽州台,眺望寥廓天地,想到古代的贤明君主已不在人世,未来的贤人以不及见到。悠悠天地之间,有谁能理解他,不禁悲从中来,流下眼泪,写下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高震唐音”。
李白《古风十九首》明显受其《感遇诗》的影响,杜甫称赞他:“名与日月悬”,韩愈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