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初唐诗歌
一、概述:
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都是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因此,唐初齐梁诗风继续蔓延,主要诗人有虞世南、上官仪等人,继上官仪之后出现在武后时代的宫廷诗人是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和“四友”同时而稍晚,在武后的宫廷里出现了沈佺期、宋之问这两个在律诗形式上有重要贡献的诗人。沈、宋两人尽管都还没有摆脱齐梁的影响,但他们的诗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作基础。语言的锤炼,气势的流畅,和齐梁浮艳之作不同。在格律形式的完整上,更为历代的批评家所推崇。
在以上初唐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代表诗人有唐开国初定的王绩和高宗武后的时期“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
二、作品分析
(一)骆宾王
1.生平:生卒年不详,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作过吕安县主薄,临海县丞等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氏檄》,同年兵败,不知所终。他的生活经历很丰富,在四杰中他的诗也最多。他也擅长七言歌行,名作有《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他曾久戍边城,写了不少边塞诗。
2.《在狱咏蝉》: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议论政事,得罪武后,入狱所作。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是写秋蝉高唱,自己身处狱中,而蝉声逗起无限客思。这两句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这两句慨叹自己盛年已过,将在狱中蹉跎岁月,以至老迈。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露水重,蝉难以高飞,风声大,蝉声易被淹没。这两句比喻世道险阻,处境孤危,无法将自己的申诉传进宫内。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想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一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这句诗,也是对坐脏的辩白。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为蝉而长吟。
全诗写狱中闻蝉而引起的哀怨。以蝉自喻,表达了清白无辜而无人可为之申诉冤屈的悲痛心情。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热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二)王勃
1.生平:生于649年,卒于676年,字子安。青年时代“迫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出仕以后,又两次因事废官,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富的青年诗人,写过很多学术著作。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一首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的精神是一致的。
这首诗朴素无华,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含有对友人的体贴。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感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来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读来令人觉得委婉、亲切。
(三)陈子昂
1.生平: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
陈子昂,生于661年,卒于702年,字伯玉,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豪富之家,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四岁举进士,上书论政,得到武后的重视,任为麟台正字,再迁为右拾遗。他一面支持武后的政治改革,另一方面对武后的不合理的弊政而屡次提出尖锐的指责。他曾在二十六岁、三十六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
后因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壮岁辞官回乡,最后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年四十二。
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教兼济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胸怀大志,才情四溢,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他始终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激起陈子昂深沉的不平。对理想的热切追求,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不平,就是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的主要内容。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他所写的《修竹篇序》中。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高唱“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陈子昂以复古为革新,主张继承建安风骨,正始之音。
陈子昂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感遇》三十八首是代表作。
2.《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开头两句追往思来,贤君已逝而圣主未降,自己偏偏生不逢时。
念天地之悠悠,这一句写俯仰天地,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自己又偏偏无用武之地。
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切对一个有志者来说是怎样的不幸,感慨而悲,一腔悲愤从第四句爆发而出。举目茫茫,忧愤难平,深感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下。这是愿有所作为而不能为的辛酸之泪,是渴求知音而难求知音的孤独之泪,是深遭冷遇而不甘冷遇的抗争之泪,泪落荒野,悄然无声。全诗在悲凉的氛围中结束。
诗通过登幽州台感时伤世,抒发诗人从军失意,报国无门的悲愤,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难逢明主的不幸命运。这种不幸,常常为千古以来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鸣。
全诗慷慨悲凉,流露了一种孤独寂寞之感。但有鲜明的时代感,诗是盛唐之音的最先呐喊,呼唤着一个新世纪的到来。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台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这首诗受过《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这首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加苍茫遒劲。
,隋及初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