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详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品读,感受本词的语言美,形象美,场景美以及词人的人格美。
2、通过品读和鉴赏,明确本词重要写法:反衬。
3、体悟结尾句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品读,感受本词的语言美,形象美,场景美以及词人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体悟结尾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你们知道元宵节都有哪些活动呢?(生自由回答,如吃元宵,挂灯笼,猜灯谜等)如今的元宵节是如此的热闹,如此的让人喜欢。那么古代呢?古人是怎么过元宵的呢?我们今天学习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另外一首词《青玉案•元夕》。
(二)、朗读全词,初步感知。
1、生自由朗读全词
教师明确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
2)、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感情。
2、朗读比赛:每组分别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教师注意正音。
3、师范读
4、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
(三)、品读全词
1、师: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那么词的内容肯定和“元夕”有关,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词的上片,词人写了关于元宵节的哪些意象?
生:圈画,回答。
明确:花灯、焰火、彩车、骏马、凤箫、玉壶(明月)等。
2、品读词的上片:
(1)师:词人在写这些元宵节的意象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调动了哪些感官系统?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生:小组合作,标注,回答。
明确:
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视觉;暗喻;表达效果:极为形象地写出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B.“宝马雕车香满路。”
嗅觉;表达效果:写出了元宵之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C.“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听觉、视觉;暗喻;
说明:此处我重点品读了词人将“明月”比作“玉壶”的妙处(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而且拉近月亮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契合节日的氛围。)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渲染出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欢庆氛围。
(2)、师: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词的上片,感受到词人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元宵节?你能用同样优美的现代语言描绘出来吗?
生:回答。
示例:我们仿佛看到了,更仿佛听到了,闻到了一个热闹非凡、奢华非常、香气袭人、流光溢彩、载歌载舞的元宵节……
3、品读“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师:或许光写景物时还是显得略微单调,人物有时也是另外一景。词的下片还写到了元宵佳节出游的盛装的妇女们,请问是哪一句?我们也像品读上片那样的来品读一下这句好吗?
生:圈画,回答,标注。
明确:“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嗅觉、视觉;借代;表达效果:以人的欢笑更加衬托出元宵节的盛况以及热闹。
4、品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师:如果辛弃疾写到这就停笔,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无外乎是:这是一首文笔不俗的写元宵节的佳词。可是辛弃疾绝不是此等俗辈。他的词作的内容往往大起大落,尤其是结尾句往往出人意料,摄人心魄。本词的结尾句就是延续他的此等风格。同学们,你们对于结尾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理解是什么?
生:思考,小组讨论。
(2)师:补充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此人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临安所著,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都在侵略者的铁蹄的蹂躏之下,用一首林升的诗最能反映:“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统治者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生活,那么此人在此做什么?有没有沉浸在这一片欢腾热闹的氛围之中?如果没有,他在做什么?
生:回答。
明确:寻找“那人”。
(3)、师:诗歌的结尾可谓是点睛之笔,作者极力地表现出寻找“那人”的过程,来抚慰心中的失落,读来有一丝欣喜和安慰。那么请问,“那人”究竟是谁呢?有着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品格?
生:讨论,回答。
明确:“那人”的几种理解:A.意中人B.志同道合的朋友C.自己
总之,“那人”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形象:清高,脱俗。
表达了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美好品格。
5、明确本词的重要写法:反衬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词人写元宵节的盛况仅仅是为了写元宵节吗?意图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明确:反衬“那人”的清高和脱俗。
(四)、总结全词:
总结:词人通过写元宵节的盛况,反衬那人的清高、脱俗,表达了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美好品格。
四、布置作业:
1、查阅王国维的“学问的三种境界”之说。
2、将本词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侧重于场面描写;“那人”的外貌、神态描写词人的心理描写。
tag: 教学 青玉案 ,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