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第一自然段,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作者从草木身上获得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目标反思】
《寒风吹彻》答案
一、
2、明确:人和事有我、老人、姑妈和母亲
思索:十四岁以前的“我”(内容见课文):对于生命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有种初生牛犊似的勇敢和生命的热力.
十四岁的“我”: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初尝了冬天的严寒,体味到了同样的寒冷对于孤独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威胁。
三十岁的“我”:经过许多冬天以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生命的冬天,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外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在经历的一段岁月
与“我”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暗示我的未来):冬天慢慢吞食人的生命,没有人能够逃脱,能够幸免.对于人生中所有的寒冷,别人的温暖只能是杯水车薪。
3、在17、18自然节之间,很显然18节中“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对应的是上文内容。
二、
1、“我”回忆的往事都和寒冷的冬天有关。在雪地里赶着牛车去拉柴,冻坏了腿上的一根骨头,以至于这种疼痛一直延续到此后的日子。“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痛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姑妈在寒冷的冬天总要说的一句话是“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她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作者旨在借自然界的寒风吹彻来表现人生中的艰难岁月。这是文章的主旨。
2、这种感情是在经历过许多艰苦之后积淀出来的。这是一种既有熟悉、又有恐惧,最后归于豁达的情感。“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寒冷的感觉伴随着艰辛的岁月,永远留在记忆深处。“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这是寒冷带来的恐惧,没有结伴同行者,路上的寂静更添了寒冷。这种寒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我似乎已经预感到大雪来临”,“无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扫到一边,腾出干净的一片地方来让雪落下。”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痛定思痛后的智慧与旷达。不再恐惧,而是泰然地迎接与面对,因为作者已经意识到当一个人的冬天来临时,“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的过冬”。
,《寒风吹彻》导学案2tag: , 现代散文,现代散文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