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现代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案(练习)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案(练习)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618  栏目:现代散文
标签:现代散文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案(练习),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同步训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轮廓(kuò)     椭圆(tuǒ)  玉箸(zhù)    有棱有角(línɡ)  

B.油渍(zì)      踊跃(yǒnɡ)  故事(shi)    蔡孑民(jié)

C.两盅(zhōnɡ)   按捺(nà)    囊肿(nánɡ)   张东荪(sūn)

D.杠子(ɡànɡ)    删削(xuē)  朴拙(zhuó)   诌出来(zōu)

解析:A项,“棱”应读lénɡ;B项,“事”应读shì;D项,“诌”应读zhōu。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聊斋   鼻涕   孝涕    油渍斑斓

   B. 玉箸   淘汰   踊跃    微发鼾声

   C. 两盅   愕然   选辑    涛涛不绝

   D. 渲泄   琅琅   删削    迎刃而解

   解析:A项,“涕”应为“悌”;C项,“涛涛”应为“滔滔”;D项,“渲”应为“宣”。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她在朗诵课文时,总是声情并茂,眉飞色舞。

B.与李登辉相比,在“去中国化”这一立场上,台湾当局今日的某些当权者真是过犹不及,比当年更甚了。

C.奥运会赛场陆续落成,中外记者参观后,他们对国家体育场——“鸟巢”这鬼斧神工的建筑赞叹不已。

D.“想不到你也来了?”我打断了他滔滔不绝的客套。

解析:A项中“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中“过犹不及”,指做事过头

同不够一样;用在此处与句意相矛盾。D项中“失之交臂”,比喻错过好的机会;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C项中“滔滔不绝”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没完没了;用在此处符合句意。

4.(2009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B.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C. 疫苗的研制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指向整个人类的战斗。

D. 朝夕相处,谁也不能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解析:B项有歧义,“利息”的含义不明确,可改为“贷款利息”;“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与后文

重复,可去掉。C项后一分句暗换主语或谓语中心语残缺。可在“耗时”前加“需要”,并去掉“不可或缺”。D项表意不明:“这”指代的内容不明确,如果指“不能发生矛盾”尚可,指“发生矛盾后就各执己见”就不妥了。

   答案:A

5. 填在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循路东行到一座小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              。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作出图解。

① 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

② 潭水碧波荡漾,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细碎的波纹中

③ 山坡上树木茂密,水边石草杂置

④ 杂草和石头遍布于潭边,山坡上蓊蓊郁郁的

⑤ 月光从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

⑥ 透过树的缝隙,月光零落地洒在碧水上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解析:“水很深”与后面的“幽塘”照应,所以选①。③句句首的“山坡”紧承①的后面,衔接自然,故选③。第⑤句的“幽塘”“冷冷的光”与后面诗句的意境相吻合,所以选⑤。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9题。

但是从这一次起,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6.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解析:很明显,这是一个过渡段。

参考答案:第一段是选文的总领,“居然”表达了“我”的意想不到。“受益最多”既照应文章开头,又统领下文。

7.第二段写徐先生讲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时,告诉学生自己和张东荪吃过饭,有何作用?

   解析:这一点从学生的反应即可看出来,“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参考答案:徐先生讲课介绍作者时说自己曾和作者一起吃过饭,使学生顿生亲切之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国文的兴趣”。

8.请结合下面的句子谈谈梁实秋散文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的认识。

[1] [2]  下一页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案(练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