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儒家之道专题《士志于道》教案,
谋食与谋道,从“耕”“学”角度看,共有四种情况:其中为学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从正面说,禄在其中,谋道亦谋食,君子之有位者。道在其中,禄在其中,食在其中。第二种,从反面说,为学,未必得禄,谋道却不能谋食,君子之无位者。进一步说:为学未必一定得禄。但不学则一定不能得禄,孔子所以劝学也。
为耕有两种情况。第一种,馁在其中,谋食不谋道,小人之劳力者。第二种,谋食亦谋道,“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贤人之隐居者。为耕者,不论是单一谋食,抑或是谋食兼而谋道,“馁在其中”,势所难免。为耕,未必不能为道,但一定不能得禄,所以饥馁也在不免之中。孔子耕馁以劝学。
“耕”“学”相较,合而观之,学,禄在其中,正面引导以学。耕,馁在其中,反面对比以劝学。总之,本章意在劝学,谋道忧道,其意也在劝学。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读解】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 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信仰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也是最不能讨论的问题。
“道不同”,是根本原则不同,如政治立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学术见解不同。这里面,宗教禁忌最多,排他性最强。宗教信徒,信仰不同,根本说不到一块儿去,只好“不相为谋”。但我们不要忘记,虽然信教的是一类,不信教的是一类,信教的却最容不得其他信仰,不信教的反而是他们争取的对象。
以前,在美国,有些传教的,好像上门推销。碰到这类人,出于客气,我总是说,对不起,我不信教。美国朋友告诉我,错,大错,如果你想彻底摆脱他们的骚扰,最好的答复是,你已加入另一宗教。(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读解】意思是,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生死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物的生灭。可见孔子心目中天是有意志的天。殷周时代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天”人格化,把它打扮成一个操纵人间万物命运的主宰,而统治者自己则扮演成受命于天,从天命而行的角色,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春秋时期,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冲击下,天这个人格神已无法维系人心,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主要焦点之一就是宣扬有意志的天还是否定有意志的天。孔子作为奴隶主贵族代表,努力维护奴隶主的思想意识形态,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把有意志的天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最后根据。由于过去那种形式的武器失灵了。必然要采取一种新形式宣扬旧内容。所以,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把天更神秘化,采取更隐蔽的方式宣扬天命,郑重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天命论”。在孔子那里,贫富,贵贱由天决定,死生,祸福由命决定,这样既否定了事物具有本身在内的规律,又以神秘的天命否定了人主观努力作用。孔子取消人格神的外貌,保留天具有意志的权威,特别是提倡天命论,企图麻痹劳动人民的斗志,从根本讲,是要树立一种更巧妙的宗教神。
孔子有一天感叹的说:“我想永远不说话了。”这句话看来好像很平常,年轻朋友们看了这句话,不会有什么感触,年纪大的人就会有所感触了,尤其到了某种社会环境的时候,真是不想讲话了,因为无话可说。
所以孔子到了晚年,也有这个感叹。那么子贡就说,老师你都不肯说话,不教我们,我们将来就不懂,也没有办法阐述你的思想了。
孔子就说,人何以一定须要讲话?真正的学问,并不一定是读死书的,观察天地就知道,上天曾经说过话吗?天从来没有说过话,可是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分列得如此清楚,这样有规律;万物在天地之中,也照常生长。天地何曾说过什么话!这是文字的解释。
孔子意思是说,我说的这些道理,也就是天地本身给我们每天在演示的道理,所以我不用说的,其实大家要真有心探索这个世界和自己,就会从观察事物和宇宙中得到相同的结论,就象佛教说的辟支佛一样,能够自参自悟的。而如果大家没有心去探索,哪我说了又有什么用呢?是这个意思呢。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评析】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原文】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1)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译文】孟子说:“道在近旁却到远处去寻求,事属容易却住难处去下手。人人都亲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安定了。”
【段意】此章是说,要学习圣贤、要施行仁道,不必远求,可以从身旁的日常小事做起,由浅入深;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人都能敝好自己近身的小事,天下也几乎就太平了。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1)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2)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3)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注释】(1)深造:朱熹《集注》云:“深造之者,进而不已之意。”(2)资:朱熹《集注》云:“犹藉也。”(3)原:同“源”。
【译文】孟子说:“君子用大道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自然把握大道。自然把握了大道才能处之安然,处之安然才能深入地借助它,深入地借助它才能取用起来左右逢源,所以君子希望自己自然把握大道。”
【段意】此章是说,君子在学问、修养上,要育一定的方法去深入把握最基本的东西,这样才能有独
特的心得。
【原文】王子垫问曰:“士何事?”(1)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注释】(1)王子垫:赵注云,“齐王子,名垫也。”
【译文】王子垫问道:“士人从事什么?”孟子说:“使心志高尚。”王子垫说:“什么叫使心志高尚呢?”孟子说,“不过是仁义罢了。杀死一个无罪的人,不合乎仁:不是自己所有而去攫取,不合乎义。居处在哪里?就在于仁;路途在哪里”就在于义。居于仁而遵循义,君子的事务就齐备了。”
【段意】盂子认为,士人的“专业”就是施行仁义,失去了这一条,士人也就不成其为士人了。
【读解】所谓大人的事齐备了实际上是指大人的修养就够了。这里的 “大人”指一般意义上的君子,也就是士人。
“士尚志”,士人的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志行高尚。而高尚的 标准就是“居仁由义”。这一段其实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还是孔、孟所一贯呼吁的“仁义”二字,还是强调士人作为一个特殊阶层 的修身精神。
不过,“士尚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对士人的要求,给人的感 觉,好像士人的“专业”就是“尚志”而施行仁义,失去了这一 点,士人也就不成其为士人了一样。由此影响到后世的读书人一直把“尚志”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把“仁”、“义”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而“尚志”一词,也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词语,甚至为很多人的名字所采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儒家之道专题《士志于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