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讲课稿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576次 栏目:《论语》《孟子》选读
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克己复礼》讲课稿,
要使天下秩序进然,各守其分,等级分明,首先要使人能做到“仁”。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前没有人把“仁”提高到一个哲学的范畴。他认为仁是礼的根据,也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回答。下一课我们将着重讲这个“仁”。在这一课中,孔子的最为得意的弟子颜回问老师,什么是仁这个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7页的论语12.1
颜渊问仁……
孔子回答他: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这样就是仁了。但是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是人的一种自身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别人强迫你去做,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四句话。你看这样四句话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是否合适呢。我想这几句把人的创造性给压制住了,我们现在不是讲创新吗,如果完全遵照这里的规定去做,还会有创新精神吗?其实孔子要求人民这样做,是为了统治者更好地统治。
这里讲的是仁,仁的基础是什么?根本是什么呢?孝悌。对父母孝,对兄长尊敬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了。我们来读课文的第9页,论语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就是有若,字子有,鲁国人,他比孔子小33岁,传说长得像孔子,孔子死后有若曾受到同学的推崇,孔子去世后,一些学生继承老师的遗志,也当起了老师,有若就是其中之中。可能这就是有若讲给他的弟子听的,所有在此尊称他为“有子”。
有一天子夏也来问孝: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比较热衷做具体的工作,有什么体力活他会一卷袖子说:我年轻我来。有什么好吃的,他会说,你辈分高,您老先尝。可是孔子却这样回答他,请看课本的第9页的论语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要从内心出发,是内在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形式,不是表面的功夫。
在父母生前要始终和颜悦色地对他们,那么在父母死后呢,还要为他们守丧三年。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对孔子说了,老师这三年不也太长了一点吗?一年不也够了吗?我们来读这则论语,课本第9页论语17.21
宰我问:……
我们联系现在的丧葬来谈谈这则论语吧,我看宰我的观点是有道理了,死则死矣,不必为他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对吧,与其在死后服丧不好在生前做得更加孝顺呢。
以上我们讲了仁,讲了仁的根本基础。仁是礼的内涵,没有仁的礼称不上礼。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课第10页的论语17.11 3.3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看来孔子反对把礼乐仅仅当作一种形式的做法。礼乐需要有一个灵魂,它们的灵魂便是仁,是人的内心中的真诚的感情。
上一页 [1] [2]
,《克己复礼》讲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