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学习重、难点:
1、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三、学习时数:二课时。
【预习学案】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同远及近。③记
【赏析学案】
(一)学习第一段。
问题一: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明确: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问题二: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明确:高峻、怪奇等特点。
问题三: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明确:先写远视可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问题四: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二)学习第二段。
问题一:交代小孤山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明确: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问题二: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明确:(1)烽火矶至沙夹衣段所见;(2)小孤山和澎浪矶;(3)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问题三: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
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小孤山的庙宇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问题四: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明确:由远及近。
(三)学习第三段。
问题一: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问题二: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明确: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问题三: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问题四: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明确: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想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特点。
(四)探究赏析: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内容:(1)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2)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3)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的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惑。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和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既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东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的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tag: 教学 孤山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