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教学设计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教学设计3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710  栏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教学设计3,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高:尊贵的,高贵的。)(面的描写)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名句)(点的描写) 

4、请按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历史之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地域之广: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地势之美: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 

参加宴会的人物:都督阎公、宇文新州、孟学士、王将军 

5、小结:紧扣“洪府”,赞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物产珍异、人才杰出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山川秀美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景象,视野开阔,气势宏伟。 

(二)品味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山川之美) 

1、朗读此段,看看这一段都描绘了哪些景。 

(1)滕王阁在山水之间;(2)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自然之景(雨后景色)、生活之乐 

2、细品景物之美,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景物的。 

(提示: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顺序、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 

(1)景物色彩变化之美:寒潭清、暮山紫、层台耸翠、飞阁翔丹、青雀黄龙 

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雨后的积水已经消尽,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上句的“寒谭清”,设色淡雅,下句的“暮山紫”,着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照之中,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色,真可谓是绝妙之笔,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飞阁翔丹”的“翔丹”,“层峦耸翠”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2)景物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趋名楼、观景色,次序井然,因而采用移动的笔法,使众多的景物纷至沓来,依序展现。 

先写近景,“鹤汀凫渚(互文),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互文)。即冈峦之体势”,把腾王阁周围的景物描摹出来;其次是中景的描写,“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定语后置),极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泊的迂回、曲折;“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以下的描绘,则再现了一幅水天浩淼、无垠的远景图画。 

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作者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的诸多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秋日腾王阁的全景图。 

(3)景物上下浑成之美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由层台碧瓦攒刺云霄,下有如飞檐翼丹彩欲流。借助视觉的俯仰变化,使“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相映成趣,既突出了阁楼的高耸壮观,又展现了高台的绝妙景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景的千古名句,试赏析。 

(傍晚的彩霞与单个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青天碧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颇为壮美;彩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互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如:“即云似岭,望水若天”、“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前人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但“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庾信的落花和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落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静而映水,故曰一色。 

(4)景物虚实相映之美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作者任凭听觉,进行联想,用虚写的手法传达了远在“彭蠡之滨”的渔歌和雁声,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如此虚实相间,使作者对景物有一种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开联想的翅膀,登山望水,视通万里,创造出一幅脱俗、清丽、壮观的画面来。 

3、欣赏此段中提到的画面,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呢?王勃又会如何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融情于景) 

(三)品味第三部分: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1、学习第3段: 

①“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两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遥襟甫畅”和“逸兴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②哪些句子是直接写宴会欢乐的场景的? 

“爽籁发而清风生……光照临川之笔。” 写宴会欢饮娱乐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引用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③“四美具,二难并”,这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④登高望远,人们都不免感叹人生短暂、人之渺小。在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⑤王勃的兴致盎然并未持续多久,他很快就“兴尽悲来”,他为了什么而“生悲”呢? 

为自己的失意人生(结合他的生平经历)。 

作者“悲”的内容是什么?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衬人之渺小);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⑥赏析名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2、学习第4段:转为更强烈的抒情 

①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下面用两个六四句拓展这层意思,申述以上观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活灵活现。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述上文,开启下文。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下面的短句,是自我砥砺之辞。“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接着,微讥孟尝,非议阮藉,来说明自己坚定的意志。  

③赏析名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表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和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情怀,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的高尚的人生观。 

④赏析名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东隅,日出处,比喻早年的时光。桑榆,日落处,比喻未来的日子,尤指晚年的时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教学设计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教学设计3》相关文章

tag: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