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苏轼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6

苏轼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6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825  栏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苏轼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6,

  5、 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省略句 

  6、 吾将以(之)为袜  省略句 

  7、 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省略句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定语后置,四方持持缣素而请之人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状语后置,于胸中先得成竹

 10、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状语后置,于中有见

  11、足相蹑于其门  状语后置,于其门相蹑

  (1)、岂复有竹乎  固定句式,岂……乎,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 固定句式,岂……哉?:哪里……呢?

(六)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附:                     (一)选择题参考答案

1.B(大概,大致)

2.B(B项“蹑”① “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 都是 “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 都是

“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 都是 “打开”的意思)

3.A(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4.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上一页  [1] [2] 

,苏轼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6
《苏轼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6》相关文章

tag: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