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夫自然之变,天之道也;或变则善,或变则敝。有人道焉,则智者之所审也。语曰: “学者上达,不学下达。”惟治亦然: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则日趋于善。吾揆之于古,一姓受命,胁法立制,数叶以后,其子孙之所奉行,必有以异于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犹酮焉以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茶然守之,因循不察,渐移渐变,百事废弛,卒至疲敝,不可收拾。代兴者审其敝而变之,斯为新王矣。苟其子孙达于此义,自审其敝而自变之,斯号中兴矣。汉唐中兴,斯固然矣。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有不容少缓之故。为不变之说者,犹曰“守古守古”,坐视其因循废弛,而漠然无所动于中。呜呼!可不谓大惑不解者乎?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夜不炳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矇讽鼓谏之义,言之无罪,闻者足兴,为六十篇,分类十二,知我罪我,其无辞焉。
(选自《梁启超选集》,王蘧常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谭嗣同传》 (教材未选的一段)。
此段文字在文章的最后,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因涉及佛教的一些思想,高中生不易理解,故未选,今附录备参考。
论曰: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论其所学:自唐宋以后,占毕小儒,徇其一孔之论,以谤佛毁法,固不足道。而震旦末法流行,数百年来,宗门之人,耽乐小乘,堕断常见,龙象之才,罕有闻者,以为佛法皆清净而已,寂灭而已。岂知大乘之法,悲智双修,与孔子必仁且智之义,如两爪之相印。惟智也,故知即世间即出世间,无所谓净土;即人即我,无所谓众生。世界之外无净土,众生之外无我,故惟有舍身以救众生。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故即智即仁焉。既思救众生矣,则必有救之之条理。故孔子治《春秋》,为大同小康之制,千条万绪,皆为世界也,为众生也,舍此一大事,无他事也。华严之菩萨行也,所谓誓不成佛也。《春秋》三世之义,救过去之众生,与救现在之众生,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此土之众生,与救彼土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全世界之众生,与救一国之众生,救一人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此相宗之唯识也。因众生根器各各不同,故说法不同,而实法无不同也。既无净土矣,既无我矣,则无所希恋,无所呈碍,无所恐怖。夫净土与我且不爱矣,复何有利害毁誉称讥苦乐之可以动其心乎?故孔子言不忧不惑不惧,佛言大无畏,盖即仁即智即勇焉。通乎此者,则游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众生。
(选自《梁启超选集》。王蘧常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三、表达交流活动
1.活动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次活动,设计了“历史舞台剧”、“历史评坛”与“乡贤寻踪”三项内容,学生可根据各人的情况,任选一项。
2.指引活动的参考设计和注意事项。
(1)历史舞台剧。
搞好这项活动,首先,应该选好自己心仪的历史人物。要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所选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设身处地地体会他的情感与思想。其次,对所选历史人物应该有批判的眼光。观察历史人物既要有同情心,又要有一定的批判眼光。这儿的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说要用当代的眼光审视历史人物的得失,以从中体现一定的当代立场。当代人看历史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到完全复原历史的原貌,我们一方面应该尊重历史的事实,另_方面也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最后,要注意把对历史人物的同情、理解融会到舞台剧的形式中去。要学会用细节、性格化的对话再现人物的人生经历。要注意舞台剧的表演人物不宜太多,事件不要太繁杂。要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要体现重要的矛盾冲突,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演活。
(2)历史评坛。
和历史舞台剧的活动相仿,搞好这项活动,要注意处理好古今人观察、理解人物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后来人评述历史,因着时空的距离不免会多一些隔膜,添一些误解。减少隔膜和误解的办法是,一要尽可能全面地占有历史人物本身的原始资料,一切要凭原始材料说话。二是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对历史人物已有的评价,分析这些评价的得失由来,作为自己分析评判的参考。三是要立足当代,分析历史人物所具有的思想品格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做到了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就可能见解独到,令人信服。
(3)乡贤寻踪。
一方水土一方人,任何人的成长都和生养自己的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的山水、民间的风情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人的性情。关注自己身边的土地和人情,有助于认识自己、认识人生。通过对乡贤成长经历的寻找,可以有助于大家认识自己脚下土地的人文价值。搞好这项活动的关键是,要注意对家乡文献的搜集利用,必要的时候要实地采访有关人物,以加深自己对乡贤的认识。这项活动与第一单元的“为家乡父老写小传”不同,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当代的人物,而是古代的人物;它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不是个人的经历,而是个人经历和土地的关系。
tag: 参考资料 传记 谭嗣同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