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和练习(教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和练习(教学案)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932  栏目:综合资料
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和练习(教学案),

(四)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具有文学价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

(五)元明清时期。

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他们在对扫荡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摸拟古人的路子。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是: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公安派与竟陵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大量出现的小品散文,这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张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山水名胜、风俗世情、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节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继承归有光的传统,提出“义法”主张,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与桐城派对立存在的是提倡“骈文”的复社作家,汪中(1744——1794)是其中成就最大者。

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9——约1661)的传奇性散文以小说传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写法,代表作有《李一足传》、《汤琵琶记》、《义虎记》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六)散文的主要特点

1.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3.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 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 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模拟试题】

文学常识填空:

1. 《左传》是《____________》的简称,又名《__________》,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________所著。《国语》是一种_______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________辑成。

2. 《史记》开创了_________体例,被鲁迅称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汉书》开创了__________体例,作者为东汉的_________。

3. 中唐的韩愈、柳宗元领导了_____________,位列“唐宋八大家”,其余六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明代晚期以袁宏道为首的“________”提出“性灵说”;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兴起的“________”是由方苞开创的,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


参考答案

1.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国别;刘向。

2. 纪传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断代史,班固。

3. 古文运动;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4. 公安派;桐城派


上一页  [1] [2] [3]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和练习(教学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