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尚贤》教案教学设计2

《尚贤》教案教学设计2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311  栏目:先秦诸子选读
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尚贤》教案教学设计2,

重点、难点

1.讲授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墨子崇尚贤士的思想,并思考其现代价值。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以官服事,以劳殿赏 举公义,辟私怨莫不敬惧而施

选文解读

文章一开始就摆出核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崇尚、举用德才兼备的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的关键。墨子说:“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治理得好,可是实际上往往是国家没有变富而变得更加贫穷,人民没有增多而有所减少,刑罚政治没有治理好而一派混乱。这完全失去了治理国家者想要的,而得到了他们讨厌的。主观追求和实际结果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就不能不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以尚贤事能为政”就是通过崇尚、任用有才德的人来治理政事。那些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们之所以达不到目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本。“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贤良”就是有德行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治厚”“治薄”,一般理解为治绩多、治绩少,笼统地说也就是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务”就是事业、事务、紧要的事情。“众贤”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这是墨子的进一步推断:国家德才兼备的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德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所以在高位治理国家的人,他的最紧要的事情必定在于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术”就是方法,“奈何”就是如何。跟“兼爱”“非攻”一样,“尚贤”这一问题,也是文章向深一层推进的逻辑标志:既然德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既然在高位治理国家者的要务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那么进一步的问题自然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的方法将是怎么样的呢?墨子先举了一个例子:“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善射御之士”就是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富之贵之”就是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将可得而众”就是乃可得而众。国家要是想要拥有众多的善于射箭驾车的士,就必定会使善于射箭驾车的士富贵,敬重他们称赞他们。这样就可以促使人们在射箭驾车方面刻苦努力,国家就必然可以拥有众多的善于射箭驾车的士了。这道理十分清楚。“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厚乎德行”指道德品行纯厚。“辩乎言谈”指在言谈方面很有口才。“博乎道术”指在治理国家的方法方面知道得多。“珍”是珠玉等宝物,比喻难得的人才。“佐”即辅助的人、帮手。这段话是说德才兼备之士,在才德方面超出一般善于射箭驾车的士,对国家来说更为重要,本来是国家的宝物、社稷的帮手。既然如此,要想使国家拥有众多的德才兼备之士,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贵、敬重他们、称赞他们。

墨子进一步用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古代圣王治理国家,施行这样一种原则: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不义的人就不让他亲密,不义的人就不让他接近。结果怎么样呢?“……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这句话意思是说,国家财物多地位高的人听说了这事,都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起初我仗恃的是财物多地位高,现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贫穷低贱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义。”接下来,墨子以同样的句式,一口气列举了“亲者”(即跟君王关系亲密的人)、“近者”(即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的人)、“远者”(即跟君王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以及“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即边邑远郊的臣子、宿卫宫中的公族及卿大夫子弟、都城中的百姓、四方边远地区的农民)的反应:或者明白了不可仗恃跟君王关系亲密,可以仗恃的只有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义;或者明白了不可仗恃在君王前后左右服侍,可以仗恃的只有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义;或者明白了跟君王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也并非无所依靠,可以依靠的是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义……如此以至于举国上下都竞相行义。墨子总结这段话的意思,还是用问题推进的:“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举国上下都竞相行义,原因就在于:君王所用来驱使臣下的是一件事,即尚贤事能,“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臣下所用来侍奉君王的,必然就是一种方法,即行义。这就好比富人有高大的墙深邃的屋,屋子的墙筑好之后,只在上面给它凿开一个门。假如有盗贼进去偷东西,只要关上他通行的惟一的门来捉他,他就无从逃身了。富人把握了这个关键,就必然可以解决问题。古代圣王使举国上下都竞相行义,同样是因为他把握了治理政事的关键。这个比方十分有趣。设若富人不把住门,就抓不到小偷;设若君王不抓住尚贤事能这个关键,也就不能使国人争相行义。

墨子在上面一段举古代圣王作例子,是说治理国家要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本。这是大的原则。确立了原则之后,就应该说明如何去贯彻原则。所以墨子还是举古代圣王作例子,来具体说明如何落实。“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列德”就是给有德之人安排职位。“在农与工肆之人”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有能”即有才能,根据上下文,应该还有一层“有德”的意思没有说破。墨子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反对任人惟亲制度的立场。他认为,即使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只要他有才有德,就应该举用他,并且要给他高的爵位(或者说给他高的官位),给他多多的俸禄,让他承担职事,给他决断政令的权力。古代圣王认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蓄禄”就是俸禄。给德才兼备的士以高的爵位或官位,目的是要百姓敬重他;给德才兼备的士以丰厚的俸禄,目的是要百姓信任他;给德才兼备的士以决断政令的权力,目的是要百姓畏惧他。“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这句话意思是说,古代的圣王把高爵、厚禄以及决定权三者给予德才兼备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才德就给他们这样的赏赐,而是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取得成功。“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这些都是古代圣王对尚贤事能原则的贯彻:按德行高下走向相应的位次(按德行高下任以相应的官职),按官职从事相应的职事,按功劳确定赏赐,按业绩分给俸禄。这样就把整个贵族政治的秩序打破了:“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做官的不会永远尊贵,而做百姓的不会永远低贱。有才有德的就选用他,没有才德就降他的官职。所谓“举公义,辟私怨”,就是说举荐人员依照公义,避免私怨(的干扰)。“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这是用古代圣王举用德才兼备之士的具体例子,来证明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尧举用了舜,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太平。接下来墨子又列举了禹举用益、商汤举用伊尹、周文王举用闳夭、泰颠的事例,说明尚贤事能的好处。“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这是圣王尚贤事能对全社会造成的影响。拥有优厚俸禄和高贵地位的大臣,没有谁不恭敬害怕和警惕的,因为“官无常贵”,“无能则下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也没有谁不争相努力而尊崇道德的,因为“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辅”和“相”都有辅佐之意,“承”和“嗣”都有继承之意。士是用来作辅佐和接班人的,得到了士,那么智谋方面就不会困穷,身体方面就不会劳苦,名声树立而功业成就,美好的彰显而丑恶的不产生。总之,得士有种种好处。

[1] [2]  下一页

,《尚贤》教案教学设计2
《《尚贤》教案教学设计2》相关文章

tag: 教学  , 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