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参考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参考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714  栏目:先秦诸子选读
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参考,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河内 弃甲曳 不百步耳 数罟不入洿池

酒肉而后 

选文解读

跟《论语》相比,《孟子》文章的闪光点之一,是用寓言来说理。那么什么是寓言呢?一般认为,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往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训诫;寓言通常都含有比喻的性质,就是说,寓言的寓意和用来寄托寓意的故事之间通常具有类比的关系。但是事实上,先秦有不少寓言作品,从整体上说并不具有这种比喻的性质。

第1则选文是梁惠王跟孟子的一番对话。梁惠王(前400—前319)也就是魏惠王,战国时候魏国的国君,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319年在位。他在位时期,魏都从安邑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也被称为梁。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是向孟子表明自己的善政。“尽心”就是为别人用尽心思。尽心国事,这应该是善政吧。梁惠王是怎么尽心的呢?他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内”,指魏国黄河以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孟子》多次提到“凶年”,比如:“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举出的善政就是:河内闹饥荒,就迁移那里的百姓到河东去,并且把河东的粮食调送到河内;河东闹饥荒,就迁移那里的百姓到河内去,并且把河内的粮食调送到河东。让梁惠王不解的是:“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看一看邻国的政治,没有人像自己一样为国事用尽心思。可是邻国的百姓不更加少,自己的百姓不更加多,是什么缘故呢?他实在是搞不明白。且看孟子是怎么回答的:“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他用打仗来打了个比方。“填然鼓之”是说击鼓让战士进攻。古代作战,击鼓进兵,鸣钲则止。“填然”形容声音巨大。“兵刃既接”是说已经开始交战,“兵刃”指刀剑戈矛等兵器。“弃甲曳兵而走”是说士兵丢弃了护身衣,拖着兵器逃跑。这六个字写了三个连续的动作,使逃兵的形象无所遁形。接着再交代一句:有的跑了一百步以后停了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以后停了下来。这更使得士兵逃跑的群像历历在目。孟子提出来的问题是:拿自己逃跑了五十步来笑话那些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梁惠王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是副词,意思是只、仅仅。梁惠王还算是个明白人,知道逃跑五十步也是逃跑,跟逃跑一百步没有本质的差异。梁惠王既然承认了这一点,孟子接下来就对他当头棒喝了:“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悄然显示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的政治,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而已,所以根本就不要期望百姓多于邻国。要想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就要做根本的工作。那么,这根本的工作是什么呢?孟子一一给梁惠王道来: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是指役使百姓不违背农作时令、不妨碍农业生产。如果春耕或秋收时节勒令百姓大兴土木或行军作战,那就违背了农时,妨碍了农业生产。只有不违农时,才能使百姓专心从事农业,才能使粮食产量提高,这样谷物就吃不完了。如果把网眼细密的网投到水塘中捕鱼,那么小鱼都不能逃脱,鱼类的繁殖就受到了遏制(这种行为现在叫毁灭性捕捞),所以需要禁止。禁止人们用这种渔网捕鱼,那么鱼鳖就可以正常繁殖,捕获的鱼就吃不完了。“斧斤”指各种斧子;“斤”一般用以砍木,与斧相似,但比斧小而刃是横的。“斧斤入山林”是指砍伐山林之树木。“以时”就是按时节。古人常常主张等草木零落后再去砍伐树木,而禁止在春夏开花滋长时节滥伐,因为这样可以“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孟子认为,做到这一点,那木材就用不完了。孟子这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孟子接下来对梁惠王说:“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就是说,粮食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可以使百姓有能力供养活着的人,有能力为死去的人办理丧事,不至于为做不到这些而感到遗憾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孟子说的这些是要梁惠王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权。并且,他是从王道的开端这一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那么有了开端,后续措施又有哪些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是说蚕桑:给成年男子五亩宅地,让他在房屋周遭栽上桑树,养蚕缫丝,让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丝棉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是说家庭养殖:鸡、小猪、狗、大猪的饲养不丧失孵卵或者生育的时机,“六畜兴旺”,让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吃上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是说农事:给成年男子一百亩田地,并且不因徭役等耽搁他们的生产活动,让他们有足够的收获,使数口之家不挨饿。“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说教育:“庠序”泛指学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申”是重复说明。“颁白”同“斑白”,指头发花白。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长的道理,这样使头发花白的老人用不着背负或头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因为有年轻人主动代劳)。“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就是孟子的基本看法了: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庶民不挨饿不受冻,做到了这些却不能成就王业的人还不曾有过。孟子为黎民百姓争的主要还是基本的生存条件,可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这已是很了不起的。还有一点难能可贵,就是孟子当着梁惠王的面,揭露了君不顾恤百姓身家性命的残酷政治:其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是说,当君王养的猪狗吃着人吃的东西,而君不知道去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君却不知道开仓去赈济饥民(“饿莩”同“饿殍”)。这种行径,用孟子说过的话来讲就是率领禽兽来吃人。他有一次这样对梁惠王说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他的意思是说,您梁惠王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当时被认为是好东西),马厩里有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者的尸体,这是率领禽兽来吃人。其二,“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岁”指年景,即一年的农事收成。人给饿死了,统治者推脱责任,说是年成不好的缘故。孟子说这种做法荒谬之极,就跟拿着兵器刺杀人,却说“不能怪罪我啊,只能怪罪兵器啊”是一样的。“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是启发梁惠王从政治方面寻找原因,而不要怪罪年景不好。如果切实做到这一点,那么天下百姓就会到梁国来了。

孟子讲的逃兵的故事就是一则寓言,后来被提炼成“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拿这则寓言来揭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实在是妙极了。

可是孟子笔下还有更奇妙的寓言。第2则选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处室”指住在一处,“良人”指丈夫,“餍酒肉”指吃饱了酒肉,“反”通“返”。这是说,齐国有人有一妻一妾住在一起,她们的丈夫每次出去,就一定会吃饱了酒肉回家。“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意思是说,他的妻子问他跟什么人在一起吃吃喝喝,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齐人妻子的这一问非泛泛之问,齐人的回答也并不能消除妻子心头的疑问,要不然就不会有下面一大段故事了。“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瞷良人之所之”,意思就是窥视丈夫所去的地方;后面一个“之”作动词,意思是往、到某某地方去。齐人说自己每次出去,都是跟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吃吃喝喝,可是从来没有一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上门儿,他的妻子怀疑其中必有隐情,要亲自去窥视一番。这是齐人妻子的判断和打算。“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这是齐人妻子的实际行动:早早地起来,斜行跟随丈夫去他去的地方。“蚤”字(通“早”)不可轻看,说明妻子有心。“施从”就是斜行跟随,也不可轻看,说明妻子不想使丈夫觉察。“遍国中无与立谈者”,这是齐人妻子所见的,即全都城里没有一个站下来跟他说话的人。这一交代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说明齐人的妻子觉察到外面并没有人重视自己的丈夫,跟齐人自己所说的经常跟有钱有势的人吃吃喝喝隐隐构成了对比。“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也是齐人妻子所见的。连用三个动词“之”字,交代了齐人一系列作为:走到外城东边的坟墓之间,走向在坟前祭祀的人,乞讨祭祀剩下的酒肉,不够吃的,又走向其他在坟前祭祀的人。接连三个“之”字,虽然重复可是读起来不觉得重复,写出了齐人深重的欲望,尽现齐人乞食、乞怜之态。其中“顾”字写齐人回头环视,寻找新的目标,也非常之妙,凸显了齐人欲望没得到满足时的情态。“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这是齐人妻子所想的,意思是说:这大概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啊。齐人妻子的这一“内心独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容,有惊悚,有失望,有气愤,有伤痛,恐怕还有不屑……“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讪”是讥笑怒骂的意思,“相泣于中庭”就是相向涕泣于庭中,也就是在庭中面对面地哭。齐人的妻子回到家里,对齐人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辈子的指望。现在竟是这样!”“今若此”三个字,囊括齐人妻子失望之极伤痛之极气愤之极的复杂心情,给人的感觉是万分沉重。“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未之知”就是未知之,即不曾知道妻妾已经知道自己的餍足之道,不曾知道妻妾已经失望痛心之极,不曾知道妻妾在家里讥笑怒骂自己。“施施”是喜悦自得的样子,写齐人的情态。“骄其妻妾”指齐人在自己的妻妾面前摆出不可一世的样子,也是写齐人的情态。这肯定是故伎重演,以前他不知这样表演过多少次了。可是这一次妻妾已经知道了隐情,再来看这表演,不知心头是何种滋味?不知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孟子所写的这故事、这人物(尤其是齐人和他的妻子)、这细节,真是无一不妙。但是他写这一文章,难道就是为了讽刺齐人吗?他究竟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这一则寓言的最后一句是:“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意思是说,由君子看来,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为之感到羞耻而相对涕泣于庭中的,是很少见的!孟子说了一大篇齐人的故事,原来是指责社会上那些不择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说他们无耻之极,连自己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显然,假如他直接说明这一点,而不把它寓托到齐人的故事中,文章就索然无味了。这显示了寓言这种表达方式的妙用。

[1] [2] [3]  下一页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参考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参考》相关文章

tag: 教学  , 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