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参考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参考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714  栏目:先秦诸子选读
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参考,

孟子采用寓言说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戏剧化的显示:或者更有力地凸现了事件的本质,比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显示魏国政治和邻国政治的差别;或者使可鄙的更见其可鄙,比如用齐人乞讨于坟墓之间来显示追逐富贵利达者之蝇营狗苟;或者使荒谬者更见其荒谬,比如用偷鸡者知道了自己的行为不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显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合乎道义,却要等到来年才改变措施;或者使可向往的更见其可向往,比如用枯苗得到充沛的雨水而浡然复兴,来说明人君不嗜杀,百姓就争相归附等。寓言使他的文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问题探究

一、说明下面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意思有什么不同。

1.施从良人之所之

2.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3.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参考答案:

1.动词,往,到……去

2.动词,往,到……去

3.代词,指代人或事物

二、鉴赏第2则选文(可以口头回答,也可以作书面作业)。

提示:把握两个要点:一是用具体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传达抽象道理的好处,二是故事本身引人入胜的一些要素,比如人物、情节、细节等。

可以参阅选文解读以及教科书相关链接部分。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并结合课文讨论一下比喻的功能。(短文略)

提示:用具有某些类似特点的事物来说明想要说的别一事物,就叫比喻,也就是打比方。比喻常常是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来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深奥的道理。“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可以说是古人对比喻功能的一种认识。

二、孟子所宣扬的“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他眼里,实行“王道”很容易,而效果很美好,可为什么他的这一主张不被当时的国君们接纳?

提示:由本节第1则选文,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些核心内容。开始是要采取措施,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之“养生丧死无憾”。接下来是要采取措施,使百姓发展蚕桑生产(前提是给成年男子以五亩宅地),发展家庭养殖,发展农业(前提是给成年男子以百亩之田)。再接着就是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孟子处于战国时代,诸侯国互相攻伐兼并,意图争霸争利,统治者每每认为他的王道学说不切实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道破了孟子王道学说不被当时诸侯接纳的基本原因。

三、辨析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参考答案:

于:子路宿于石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在”)/当仁,不让于师(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对,对于)/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引进动作趋向的对象,相当于“到”“至”)

以: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介词,用)/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介词,表示对事物的处置,相当于“把”;“必以告新令尹”可以理解为“必以之告新令尹”)/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介词,表示方式、依凭,相当于“依”“按”)

有关资料

1.评“寡人之于国也”章

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废也。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一)

“不违农时”二节安放在中间,真有天马行空手段。若在俗笔,定倒在后。

(《四书评》)

“王好战”节,用一喻起,收处“刺人而杀之”又用一喻以相应,姿态横生,精神完固,亦极有色泽。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2.评“不违农时”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段

此就原有之井田制度,转移观点,将其变为含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制度也。所谓转移观点者,盖古代土地为君及贵族所私有,农民受土地于贵族,为之作“助耕之氓”,为之作农奴。故原有之井田制度,乃为贵族之利益。依孟子之理想,乃土地为国家所公有,人民受土地于国家而自由耕种之。其每井中公田之出产,虽仍可为君卿大夫之禄,“以代其耕”;但农民之助耕公田,乃如纳税于国家之性质,非如农奴为地主服役之性质。此理想中之制度,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乃为人民之利益。故谓孟子所说之井田制度,即古代所实行者,非也。谓孟子所说之井田制度,纯乎为理想,为创造,亦非也。二者均有焉;此所谓以述为作也。墨子就平民之观点,以主张周制之反面。孟子则就平民之观点,与周制以新解释新意义。此孟子与墨子在此方面之不同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评“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客详主略,行文妙法。

(《四书评》)

此传记体也,本为“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而发,然正说则无含畜,故就齐人描写,而正位只一语一点,无限烟波。

“餍酒肉而后反”、“则尽富贵也”,将小人情状张大口气形容得出。“而未尝有显者来”,更将女子聪明语气画出。“遍国中无与立言者”,是国中人鄙薄情状。“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是恍然大悟语气。“今若此”,是含畜愤恨语气。“施施从外来”,是昏浊情状。无不描写如生。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4.评“戴盈之曰”章

快论!

(《四书评》)

此亦辨论体也,设喻奇幻,有锋铓。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5.评“孟子见梁襄王”章

问:“‘望之不似人君’,此语孔子还道否?”曰:“孔子不说。孟子忍不住,便说……”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一)

此章是记事体之所祖也。起数句描写得神。“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天下莫不与也”数句,正意已毕。下文“今夫天下之人牧”数句,是申此二语,若直接于此,亦可通,但文境直促。孟子乃以“王知夫苗乎”一语宕开,便生出无限烟波。收句复用“水之就下”一喻,与前相应,姿态横生,有色泽。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参考译文

1梁惠王说:“寡人对于国家,真是用尽心思了!黄河以北之地闹饥荒,寡人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一带),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河东闹饥荒也采用这种办法。观察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谁像寡人一样尽心于国家。可是邻国的百姓不愈加少,寡人的百姓不愈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参考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参考》相关文章

tag: 教学  , 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