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老师”》教后反思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
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
自然的强烈愿望。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写得比较具体实在,内容较多。因为三段结构大体相似
,但第三自然段相对比较难一些,所以我把精力放在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学生理解、悟透、练实
了,用同样的方法理解四、五段就容易了。蜻蜒点水,平均用力,学生的收获有限,毕竟这是科普说
明文,需要理解的相对多一些。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人类从什么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有什么缺点吗?2、人类又从谁的身上得到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
?3、从哪些昆虫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思维,很快
就画出了答案。这三个问题也一步一步地提示了飞机由发明到改进到创新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就明白
,噢,原来是这样的。我感觉学生学得还顺利。由于第三自然段已经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四、五
段的学习轻松了。
在五段的学习中,我准备了两个鸡蛋,请学生来捏,都没有捏碎,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气氛
热烈。师生的配合非常好。达到了课前预设的目标。
不足之处就是:1、教师的导语不够干脆,有时有点绕弯。2、对课堂资源没有有效地利用,教学机智
有所欠缺。3、还是放不开,有时害怕学生不懂,把说过的又强调了一遍。这样课堂显得比较施拉。
值得一提的是:鸡蛋并不是捏不破的,关键是看怎么捏?学生在家实验时有几个就捏破了鸡蛋。哪为
什么书上会说:无论怎么用力都捏不破了?去年,教这一课时,我也没有弄明白,而且我自己也的确
捏碎过一个。今年,再研究教材,我发现书上写的是“一个人握住鸡蛋”。如果把鸡蛋握在手心捏,
真的捏不碎;如果用手指去捏,鸡蛋就很容易破了。今天,上来演示的学生,我都亲自指导了捏法,
当然也没有捏破鸡蛋。
通过今天的教学,让我对这类的科普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下次努力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人类的“老师”》教后反思
tag: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