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六国年表》教案及练习

《六国年表》教案及练习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832  栏目:史记
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六国年表》教案及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或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                    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

D.余甚或焉                    或:通“惑”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11、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译文: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译文: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译文:                                                                      

参考答案:

1、A(后是意动用法,把……放在后)

2、D(举是全,都,没活用,其他几句都是活用)

3、D(不是转折关系)

4、D(量:计量)

5、B(B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A中的“于”,前一个“于”是引入对象,后一个“于” 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C中前一个“之”代词,后一个“之” 取消独立性。D中前一个“虽”是“即使”的意思,后一个“虽”是虽然的意思)

6、①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

②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但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一定就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好像上天对它有所扶助似的。

7、B(宗:归顺)

8、A(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至于;比得上。C再说;尚且。D指示代词,哪个;表反问语气)

9、C(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④是说伯夷、叔齐进谏;这些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

10、A(“含蓄地批判吴太伯、自夷这类人的消极进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

11、(1) 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本句的重要词语是两个"于"字。第一个"于"字表明本句是被动句,可译为"被";第二个"于"字,可译为"向"。)

(3) 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本句的重要词语"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动用,向东而去。 )


上一页  [1] [2] [3] 

,《六国年表》教案及练习
《《六国年表》教案及练习》相关文章

tag: , 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