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苏教版高二选修《赤壁之战》教案设计3

苏教版高二选修《赤壁之战》教案设计3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441  栏目:史记
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苏教版高二选修《赤壁之战》教案设计3,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副词,竟,居然)

    乃罢会            (副词,于是,就)

    骑乃得过          (副词,才)

2、辨析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词性、作用或意义)

为  为孙权长史    (wéi  动词,是)

  为操后患     (wéi  动词,成为)

  动以朝廷为辞     (wéi  动词,做)

  保为将军破之     (wèi  介词,替)

  安能复为之下乎  (wéi  介词,在)

  恐为操所先    (wéi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èi  动词,通“谓”)

于  求救于孙将军    (介词,向)

    见权于柴桑     (介词,在)

    肃追于宇下     (介词,到)

    受制于人      (表被动,被)

五、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课后题。

第二课时                             总第    个教案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内容导入。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讲读第1段——鲁肃献策

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2、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

地点——赤壁;

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

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

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3、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4、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5、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6、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1、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2、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3、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4、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二、讲读第2段——诸葛回访

1、第一段重点写鲁肃,这二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苏教版高二选修《赤壁之战》教案设计3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