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 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4.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引、壁、举、诣、期、顾”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与、为、以”等虚词的用法。
5.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项羽性格的把握。
3. 精彩的场面描写 。
教学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垓下之战)
二、明确教学目标(投影)
三、检查预习(出示投影)
让一位学生读,师生纠正,然后把不会读的字音标注在文本里。
垓下 名骓 美人和之 数阕 虞 麾下 骑能属者 问一田父 绐 刈旗 辟易 舣船
四、默读课文——对照注解,领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
(学生遇到疑难,可以讨论解决。印发小练习)
1. 通假字
楚兵罢食尽 (通“疲”疲惫)
辟易数里 (通“避”退避)
2. 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
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 )
吾知公长者 (古义:敦厚 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 )
3. 一词多义
与 君王能与共天下 (跟 介词)
尽与韩信 (给 动词)
以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 助词)
以与彭越 (拿 介词)
以舒屠六 (用 介词)
以故汉追及之 (因为 介词)
为 使各自为战 (替 介词)
为之奈何 (处理 介词)
愿为
期山东为三处 (分作 动词)
(联系以前学过的用法整理)
4. 常见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 (松弛 形容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 (带领 动词)
汉王复入壁 (营垒 名词)
诸侯不从约 (遵从 动词)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靠近 动词)
举九江兵 (发动 动词)
诣项王 (往 动词)
今可立致也 (到来 动词)
田父绐曰 (欺骗 动词)
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 动词)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 受 动词)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回头 动词)
5. 词类活用
乃引兵解而东归 (向东 名词作状语)
汉欲西归 (向西 名词作状语)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向东 名词作状语)
项王军壁垓下 (修筑营垒 名词活用作动词)
亦足王也 (称王 名词活用作动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往东走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往西 名词活用作动词)
马童面之 (面对 名词活用作动词)
令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使……为王 使动用法)
6. 特殊句式
此天亡楚之时也 (判断句 )
项王军壁垓下 (省略句 )
然今卒困于此 (状语后置)
我何渡为 (宾语前置 )
五、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把握文章理路。
要点:四面楚歌--东城突围--乌江自刎在把握文章理路的同时,使学生熟悉垓下之战 全过程(出示垓下之战示意图投影)
六、品读研讨精彩片断,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其悲剧性格。
1、指导诵读,读出人物的性格。
(1)四面楚歌(悲壮) 慷慨悲歌 (英雄无奈)
(2)东城突围(勇武) 自述败因 (自负、勇武) 斩将溃围 (无畏善战)船待渡-拒渡(奇耻大辱)
(3)乌江自刎(壮烈) 赞马赐马-自刎(视死如归)
2、品味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
(可以抓住"可奈何"、"耐若何"得出:穷途末路;抓住"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得出:骁勇善战;抓住"不忍"、"为若德"得出:侠骨柔肠,板书)
3、品味细节描写,再识人物形象
(正面、侧面的语句,找出来,说说他们的作用)在以上的基础上,概括出:悲剧英雄
4、速读文本3——5段,做题:(触摸高考)(出示投影)
1)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鲁教版史记选读《垓下之战》教案tag: 史记 , 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