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广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又有哪些个性缺点?
(除了“智慧”、“英勇”、“刚烈”的个性特点外,还有:擅长射箭,爱好单调,口呐少言,廉洁奉公,身先士卒,爱兵如子,宽缓不苛。文中有件事就专门写了他的缺点,杀霸陵尉的事情也表现出他的心胸狭窄,公报私仇,容不得一点欺侮的报复心。)
3、分析本文几处细节描写及作用。
(第一个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第二个是:“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作用:(一)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人格。(二)暗中为以后发生的事做交代:第一个细节表现出李广力大勇猛,危急情况时的超常潜力,为后文写李广年老犹请兵作战提拱了可能;李广射虎,即表现出他有恃勇无畏的英勇豪气,又表现出他为乡邻除害的英雄侠义,为李广死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埋下伏笔。第二个细节的描写,还暗中补充李广的部下爱戴他的原因,以及可以让读者想像的李广死后一军皆哭的悲壮场面。)
4、在司马迁看来,李广一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文中卫青的私心,武帝的阴诫以及功劳由自己包揽,失败找他人顶替的卫将军的心态,直接揭示了原因。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其中口呐少言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关键的时刻,李光不会讲道理,到后来以至承担全部责任而选择自刎。)
5、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文章,举例说说《史记》的“实录”精神。
(《高祖本纪》中的刘邦“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的欺诈,本文中李广的报复,卫青的用私,武帝的阴诫都不是什么光彩事,司马迁不凭自己的情感舍弃,而是照实而录,这表现出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练习
D.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2、下列各句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 )
A. ①是必射雕者也
B. 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C. ①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D. 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②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D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A. ①④⑥
5、下列句式与“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相同的一项是(B
A. 石之铿然有声者
C.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 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B. 那三个人属于匈奴的侦察兵,因为出来射雕而与汉军巧遇了,但他们的身份还是被李广识别了。
C. 李广看到少量的匈奴骑兵应当要想到可能有大量的骑兵离得不远,但他还是不多考虑,以至后来差点出事,这也反映他侍勇轻敌的个性。
D. 汉军常常设伏兵攻击匈奴,因而这次他们也误解汉军用诱骑迷惑他们上钩,又想趁夜偷袭他们,所以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必射雕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