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简介白石道人(尧章、南宋、鄱阳、诗词音乐、《扬州慢》、婉约)
2.★★吟诵全词(至少两句合谱);默写全词。
3.★★★★★改写全词,至少一处调序,两处省略。
4.★★★★陈述一“寻”五个层次之思路。
5.★★★★★举例陈述“用典而隔”特点与个别“用典不隔”现象(“以景结情”)。
6.★★★★举例陈述双声、叠韵、叠字的好处。
7.堂练正确系数9.0,综合练习得分系数8.0。
◆课前预习
(一)简介姜白石及词作背景
(二)吟颂《鬲溪梅令》
(三)整体感知,实施实说
1.初读《鬲溪梅令》,我的感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吟颂这首词,我的感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让我动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课本“注释”,我的感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以理解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只能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不能确定。
5.学习这首词,我觉得首先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查(10分钟)
(一)简介姜白石(李、朱、江三名) 操作:生述→师评→生记
〔答案〕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南宋词人。少孤贫,终生未仕。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南宋词调曲谱传世的音乐家。
(二)吟颂默写 操作:生默写→师生吟诵讲述
(三)初读感受(胡、毛、吴等五名) 操作:生述→师评、板书→生记
〔预案〕A.分析主题、结构与比喻手法;B.解说用典技巧;C.陈述双声、叠韵、叠词的音乐效果。
◆吟颂、改述全词(12分钟)
(一)朗诵 操作:生诵→师述→师诵→生练(刘、王、陈单诵)→师评→生练
(二)改述 操作:生述(刘、王、陈等)→师评→师述→生记
〔讲述〕美好的花儿不能跟着喜好她的人,碧浪粼粼(把我们鬲开)。我又担心春风把她吹走,大地绿成荫,戴着玉钿的她到哪里去找呢?恍惚间,我和一美人双双划浆游玩的情景如同梦中游云一般呈现,似乎还有那娇小的玉体斜倚舟中。(一会儿一切全无)我随水漫向孤山下寻觅美丽的她,但只听得翠禽整个春天对鸣而已。
〔归纳〕通篇梅即人,人即梅,梅人合一。
初步解析“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特点。
◆理清层次(8分钟)
操作:师述→生记→生诵→师述→生记→生诵
〔讲解〕以“寻”为词眼。先交待“寻”之背景,“不与滞香人”之憾;再陈述寻找原因,“恐春风吹去”之痛;三联想“寻”之幻像,“木兰双浆梦中云,小横陈”;四叙述“觅”之地点,五描写“觅”之结果,“翠禽啼一春”之恸。
上片两层惜梅。词人惟恐时不我待,梅英飘落,绿叶成阴。下片三层寻梅。忆昔荡舟赏梅,是铺垫之笔。结拍折人现今,孤山觅芳,惟闻翠鸟啼春。中心为“寻觅”。
◆研习手法(12分钟)
操作:生问→师答→生记→生诵→投影或展示→生阅读或摘记。
〔预案一〕借花喻人,以人喻花,喻中有喻,花人合一。以花喻人的多重联想,一想“好花不与殢香人”,好花即恋人;不久春风归去玉钿无处寻,“玉钿”代梅花,梅花喻恋人;三想孤山山下“觅盈盈”,“玉钿”代梅花,梅花喻恋人。喻中有喻,而出入无间,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下阕:由“盈盈”喻梅花,而梅花又是美人的象征。以人喻花的多级联想:一级玉钿何处寻,二级双浆梦中云,三级玉体小斜依,四级孤山山下寻盈盈,五级翠鸟啼一春,真是奇之又奇。营造出一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极富朦胧之美。
〔预案二〕用典为隔。此即调名“鬲溪梅”之意。
〔语典〕
1.“鬲溪梅”化用《诗•汉广》“没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2.“何处寻”化用《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觅盈盈”引用《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化用杜牧《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5.“玉钿何处寻”一句又化用周邦彦《夜飞鹊》“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之意。
6.“木兰双浆”化用《楚辞湘君》“桂棹兮兰桨”。
〔事典〕
1.“梦中云”和楚襄王梦见和神女欢会的故事有关。“小横陈”,如花美眷,玉体横陈,可以想见舟中的旖旎春光。
2.孤山用典于梅妻鹤子之林逋隐居之处。
3.结句用典于神异传说。据宋代曾糙《类说》引《异人录》,说唐人赵师雄在罗浮山上碰见一个美女,相遇酌酒对饮,不觉大醉,卧于梅树之下,醒来之后美女无踪,只有梅树上翠禽叽叽喳喳地啼叫。姜夔用此典故抒发自己的失意心情,照样浑然无迹,可谓词坛圣手。
用典优点:文化丰富;如隔一层(不懂典意,难懂词意)。
有时不隔,不懂典意,亦懂词意。作者写到醒后梦中情人倏忽消逝的时候,没有像其他婉约派词人那样,着力心中的怅惘和悲戚(大多议论),而是转而写“翠禽啼一春”的美景,而由此美景的衬托,又显出物是人非的感慨(“乐景悲情”)。而且,如此场景,与“浪粼粼”“绿成阴”“梦中云”都带有一种幽远晴空的色彩,通过这种亮丽色彩抒发痛不胜痛的心境,既是白石道人的惯用手法和特色,和其他典型的婉约派词人的柔媚词风形成了鲜明对比。
〔备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王氏再以一人一词论举例:“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 王国维在指出“不隔”问题时,评说最多的是姜夔,“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说的便是姜夔。
王国维评议“不隔”最多的姜夔为例。《白石道人歌曲》留有一谱《鬲溪梅令》,词曲凄清,恻怆恸怀。其小序写道:“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可见这是寄托心情的一首乐曲。依王氏标准,姜氏这一寓意之作当属“终隔一层”。若依我辈意见,姜氏该作恰恰是利用 “隔”之笔法,想唱出自己的一种哀叹,对某种可望而不可及生活的哀叹,说白了是一种“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句)的哀叹。
〔预案三〕字词动听
论声韵则如敲金戛玉,极为美听。全词八拍,句句叶韵,用平声真文等韵,诵之如闻笙簧。句中兼采双声、叠韵、叠字,如好花、浪粼为双声,成阴、双桨、梦中为叠韵,粼粼、山山、盈盈为叠字,尤增音节之美。这是因为白石不仅精于填词,亦妙解音律,以音乐人的身份写词,自是千锤百炼,刻意求工了。杨万里曾激赏白石之诗“有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见《直斋书录解题》引),可以移评此词。
◆小结(4分钟)
操作:师讲→生记
1.简介白石道人(尧章、南宋、鄱阳、诗词音乐、《扬州慢》、婉约)
2.吟诵全词(至少两句合谱);默写全词。
3.改写全词,至少一处调序,两处省略。
4.陈述一“寻”五个层次之思路。
5.举例陈述“用典而隔”特点与个别“用典不隔”现象(“以景结情”)。
6.★举例陈述双声、叠韵、叠字的好处。
◆课后巩固
(一)布置、批改综合练习
1.(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请简要赏析这篇作品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一、二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南朝灭亡指代北宋亡国;三、四、五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感叹北宋王朝的倾覆;后三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表达了诗人羁身北国、沦落天涯的悲苦。这首词剪裁连缀唐人诗句,抒发了亡国隐痛,温婉悲凉。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教案学案tag: ,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