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说:”做事譬若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到泉水,仍然是一口废井。”
三、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既然”学”本身就是目的,是为了达到道德上的完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如何”学”呢?在本板块中孔孟既谈到了有关”学”的方法问题,也谈到了有关”学”的态度问题。那么,本板块中,孔孟谈了哪些有关”学”的方法问题,哪些有关”学”的态度问题呢?
(一)探究12、13、14、21几章,思考孔子谈了哪些有关”学”的方法问题:
1、探究12章,然后加以归纳、分析:
2、探究14章,然后加以归纳、分析:
3、探究13、21三章,然后加以归纳、分析:
(二)探究15、16、17、18、19、20、22、23几章,思考孔子、孟子谈了哪些有关”学”的态度问题:
1、探究15、16章,然后加以归纳、分析:
2、探究17章,然后加以归纳、分析:
3、探究18章,然后加以归纳、分析:
4、探究19、22、23章,然后加以归纳、分析:
四、名句背诵:背诵11、12、13、15、16、19、21、23章。
五、巩固练习: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指出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句式。
1、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2、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5、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六、点击高考(09山东考题)
16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4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17.请仿照下面诗歌前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第四节。(4分)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君子和而不同”的解读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
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今天,“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这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不同”,合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世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现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可以在瞬息之间毁灭地球和人类自身。如果只强求“同”而不谋求“和”,矛盾冲突激化而导致核大战,那结果只能是共同毁灭,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法则。
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到“和”的目的。事实上,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
可见,“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不仅具有伦理价值,还具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处世哲学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某种角度看,也应该是“和而不同”的社会。
费孝
学问之道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目标:
1、能提炼概括孔子孟子的教学态度、原则和方法。
2、比较说出孔孟“为师之道”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导入课文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 默而识( )之 自行束脩( )以上 不悱( )不发
文、 行( ) 必志于彀( )有私淑艾( )者 王( )天下不与存焉
2、朗读课文,读准句读,读出情感。
三、再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辨清通假:
(1)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有达财者:
,《学问之道》导学案(四课时)tag: , 《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