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695  栏目:《论语》《孟子》选读
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如下表:

注意: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

 分说:

    一、二、三、四、十四、十五课
         备课设想

一、这六课核心内容的分布情况简述:
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即政治原则;
第二课:“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即社会治理主张;
第三课:“待价而沽”——孔子积极的入世态度;(属自读课文)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孔子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属自读课文)

二  对这六课教学的教学建议:

1、注意落实文言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文言阅读基本功;

2、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加强对原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注意结合孔子所生存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与评价孔子及孔子的思想;

4、注意引导学生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5、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认识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智力。

第一课:为政以德

一【教学目标设想】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设想理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设想理由: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3.背诵重点语段。

           设想理由: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背诵篇目:2.1、2.3 、1.6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除此,还可加上13.6、2.19两章。

      理由:常用,更是理解孔子德政思想的核心篇章。

2、重点掌握“必 、用、社稷 、相 、国家、 年、 劝”等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由: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去甚远,属于特殊词语,但又是常用词语。

必: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
用: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费用)
相: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年: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成不好,灾荒)
劝: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努力)
共: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环绕。)
道: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导”,训道)
齐:齐之以行……齐之以礼(整治,整顿)

3.词语理解:
       “民免而无耻”“ 节用爱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代汉语与古汉语词意义的区别)
       “ 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鸣鼓攻之”“ 既来之,则安之”
      (现今常用语)
     理由: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词语间的区别。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理由:课文内容的理解。

发展要求

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理由: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及政治原则。

 

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理由:正确并深刻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三【教学建议】
      1、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条件,所以,除参阅课文注解外,对课本未加注解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可古今参照,让学生明白其意义。如:围绕“为政以德”的内涵而涉及到的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概念: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2、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诸如“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可以分条学习掌握。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如:

 ① 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④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⑧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明确: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均贫富”是从百姓角度讲的,“去食”是从为政者的角度说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讨论问题二: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明确: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
     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但又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吃不准,于是两个人来试探孔子的意向。

讨论问题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
   明确:孔子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
       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
       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  

讨论问题四: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明确:“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探究问题五: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明确:孔子所讲的为政,指的是政治原则。作为思想家与圣人,他是在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本章节中,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身正”,则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次,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再次,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同是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相关文章

tag: 论语  , 《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