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695  栏目:《论语》《孟子》选读
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1.背诵11.16 、13.23  、13.24、 17.13等章

       除此而外,有条件的话,还可加上13.21、17.24 章

       理由:常用,是理解孔子中庸之道哲学的核心篇章。

2、重点掌握“鲜、与、狷、和、同、贼、恶”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由:古汉语语言基础知识。

 

鲜: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缺少)
与: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交往)
狷: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和:礼之用,和为贵(和谐)
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同)
贼:乡原,德之贼也(削弱,蚕食)
恶:“君子亦有恶(wù憎恶)乎?”子曰:“有恶(wù) 。恶称人之恶(è,坏处)者……”

3.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理由:课文核心内容的理解。

发展要求

       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章。

       理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建议】
      1、基础要求中的字词理解,本课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建议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与解释。
     2、“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中加以解决。
       本课讲哲学原理,较为抽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如:

第二章:
    子贡问:“(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6 )

第四章: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通过学习本课,你认为,“中庸之道”的实质内涵是什么?(课后“相关链接”中有回答)
      明确:
       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2,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
       3,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4,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讨论问题二: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是“折衷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明确:
       “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衷主义。

讨论问题三: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穿中庸之道的。
       明确:
       除本课内容外,教材中“均无贫”(第一课16.11章)、忠恕之道(五课4.15章、 5.12章)、

讨论问题之四: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明确:这是个开放性题目.学生可自由发挥。
       可围绕建设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

五【写作实践】
      从人类历史上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并不少见,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未发生世界性的大战,但局部地区的战争仍然不断,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文化问题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化解这种因文化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冲突甚至战争,也许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条非常有意义的原则。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能见仁见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

一【教学目标设想】

     1.理解孔子天道观的基本内容。

           设想理由: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设想理由: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3.背诵重点章句。

           设想理由: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背诵11.12、6.22 、3.12、 12.5等章

       理由:常用,是理解孔子天道观的核心篇章。

2、重点掌握“天、厚、畏、狎、其如”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由:古汉语语言基础知识。

 3.理解孔子天道观的精神实质。
     理由:课文核心内容的理解。

 

发展要求

       理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理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建议】
      1、基础要求中的字词理解,建议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与解释。
     2、“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中加以解决。
       本课讲天道鬼神之事,较为抽象。教师的讲解很有必要。
       如:

第一章: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1.12 )
第三章: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2)
第七章: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6.8)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五【写作实践】

                “天人鬼神之我见”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1998年诺贝尔获奖者发表的共同宣言


上一页  [1] [2] [3] [4] [5]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相关文章

tag: 论语  , 《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