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要求
1、孔子积极入世态度的动机。
理由: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孔子的处世态度,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人生观。
2.孔子言与行之间的关系。
理由:培养学生良好的言与行关系。
三【教学建议】
1、学习要求中“基本要求”的各项,力求学生在自觉的阅读中实现,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
2、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学习掌握。建议教师能够紧扣课文内容引导,并把各段内容统一在“孔子积极的入世态度”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说“待价而沽”,讲的是积极的入世态度。如:
①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5)
② 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7.23)
③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3.10)
④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15.20)
⑤“沽之哉!沽之哉!我善待贾者也。” ( 9.13)
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8.13)
⑦道不同,不相为谋。 ( 15.40)
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吾将仕矣” ( 17.1)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探究问题一: 孔子为什么热心于仕途?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张有没有矛盾?
明确:孔子热心于仕途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为如下几点:
1,“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即力求用世的态度,救世的自觉性。如9.5、 7.23章。
2,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如15.20章。
3,从政的强烈自信。如13.10章。
主要在第一点方面。这中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
探究问题二:结合孔子的生平,并结合本课所学,孔子在言与行方面是否统一?
明确:从言方面来说,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从行的方面来说,也更是积极的入世的,他一生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孜孜不倦地寻求施展抱负的舞台。这种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探究问题三:如何理解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思想主张?
明确:这是开放性的题目。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五【写作实践】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强调言行合一,知行合一。但现代社会中并不乏言行不一之人。你对言与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看待的?请以“言与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能见仁见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教学目标设想:
1、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设想理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设想理由: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3.背诵重点章句。
设想理由: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学习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背诵18.5 章和18.7 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有条件的话,还可增加14.21、 14.3 8章。
理由:常用,是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核心篇章。
2、重点理解并掌握“弑、之、谏、为、是、食、丈人”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理由:古汉语语言基础知识。
弑:陈成子弑简公(下位者杀上位者)
之: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不告(的)
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匡正,挽回)
为:“夫执舆者为谁?”“为孔丘”(是)
是:“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食: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sì,使吃)
丈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对老人的尊称)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等熟语。
理由:常用语。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理由: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发展要求:
1.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理由:对课文内容的横向把握与理解。
2.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理由:与第三课相衔接。
第一章:成子弑简公。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仍然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教学时,可重点体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第二章:在接舆避而不见的情况下,孔子还想与之对话,从中可看出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教学时,可重点理解“凤歌”的含义,并抓住“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的细节,特别是“趋”这个动词的妙用。
第三章:教学时,可抓住对话使学生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以及孔子作为的看法来教学。
第四章:相当是一篇微型小说。教学时,抓住故事情节让学生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孔子的感叹。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对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要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明确:“沐浴而朝”,表现了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讨论问题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这是个开放性题目。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
把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行为的目标是什么,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五【写作实践】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加以合理想象,扩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小说。
注意:无论以那则材料为主,都应该表现出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特征。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
一【教学目标设想】
1.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设想理由: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设想理由: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3.背诵重点章句。
设想理由: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tag: 论语 , 《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