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苏东坡词二首》优质课课堂实录

《苏东坡词二首》优质课课堂实录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863  栏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苏东坡词二首》优质课课堂实录,

生:遇雨

师:加上地点呢?

随机板书:道中遇雨

师:老师再给它概括一下,用东北“儿化音”的特点分析先要“懂事儿”,这是分析的第一个层次第二层次还要知道诗词好在哪儿,那概括为“知趣儿”这样概括便于记忆

随机板书:懂事儿    知趣儿

师:那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层次,你认为这两首词最有味儿的是什么?更喜欢哪一首?

生:《定风波》

师:你认为哪儿最有味儿?

生:最后一句

师:请读出来,你怎么觉得它最有味儿呢?

生:联系到苏轼当时也是在被贬期间,这句话能感到他有归隐的想法

师: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面还一句“着本州安置”,也就是说“画地为牢”啊,他在东坡开垦了荒田,又到沙湖去买田,想在此终老此生,那这位同学说在这里是不是有人生的隐喻呢,东坡想归隐?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我们读懂作者,然后按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但这位女同学还有言外之意没有说清楚,你看老师揣摩的对不对你是想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是眼前景色,更是人生的况味,是不是你要表达这个意思啊?

生:我没说完

师:好,请你接着说

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表现出了一个在人生最磨难时期的心灵旷达的苏东坡

师:好,有道理这位同学品出味道来了

师:这位同学来谈一谈,看你的眼神就知道你想说

生:我更喜欢《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前几天刚看了《赤壁》这个电影

师:你先打住,电影和这词能比较吗?这是题外话,你先接着说

生:我按我的思想给它归纳了下,苏轼先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三国周郎赤壁”,又由“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师:你把我要说的都说了,太好了,请坐

师:她认为作者在上片描写一个宏阔的场面,令人感到精神振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一种场面波澜壮阔!所以他感觉到一个人在倒霉的时候,心灵还能如此的旷达如此的豪迈这的确是与众不同的,这都是趣味!所以,人说苏东坡在黄州时是倒霉的,他生在眉州,贬到黄州,贬了惠州,又贬了琼州,最后死在常州,他的每次人生磨难经历都给我们留下了精彩的作品

师:这两位同学品读的都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想说?

生:我也喜欢《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和刚才那位同学一样的就不说了

生:我觉得“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现了苏轼对官场的厌恶他当时被贬,他应该已经人在中年

师:好,这两位女同学阐释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她们都是从第一印象去体会这两首词的感受,但我们不能把感情强加于文本,我们需要了解作者,还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当然现在这没关系,只要我们已经按照这样一种途径进入文本就成功了

师:我们把这两位同学的理解再做一下比较的话,会发现这位同学是从眼前景去引发人生况味,用这种思路去分析就是“由事到理”(板书)

师:而另一位同学是说他的词中写到了眼前的景,这景中又隐含着苏轼的人生感觉,那实际上就是说,他通过描写景物,来做什么呢?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情上就不是苏轼了,于是他将这种感情上升到一种理,“一时多少豪杰”(板书)

师:实际上我还有一种感觉没和同学们说,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在向东流去,这可以看作是描写,“大江东去”我苏东坡站在赤壁看到了,但巨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我苏东坡看不到淘任何历史人物,我都不在现场,但是为什么我知道结果呢?因为他们都不在了,那么历史人物是被长江的波澜壮阔淘洗掉的吗?也不是,但是我把他们之间建立了关系,总之,大江在那,而你们将被淘尽,当然也将淘尽我苏轼,这就是在写一种“理”最后,他由景到情最后还是上升到了理

师:这就是趣味,类似的趣味还有,比如第二首词里老师非常喜欢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我最喜欢的是“吟啸”,“吟”就是朗读诗歌,那“啸”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查字典就知道,“啸”是把嘴撅起来打呼哨,也就是打口哨这多么可爱啊,此时,遇雨,雨具没了,大家都在受着淋漓之苦,而他有雨具,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天晴,他写此词“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他慢慢地行走,边走边朗诵,时而还打着呼哨,我感觉到这是一个老顽童的形象,这种生活的释然,那种洒脱,是个学者的旷达

师:我品味的就是“何妨吟啸且徐行”这里的“吟啸”,我和同学们品味道理基本是一样的,但又有不同,我比同学们体会的深,是因为人生阅历比你们深另外,这首词,我研究的时间也比你们长,但我是专业工作者,你们是业余工作者,而你们如果能在专业工作者的指引下按照这样的一种方法,上升到这样一个水平,那你们就超越一般了,那种语文学习境界该有多美妙啊,我也只是给学生们举这样一个例子,我课前已经和同学们强调了,这节课是一个方法指引的开始,不在于把这两首词严谨地完整地分析的多透

三、归纳概括,方法点拨

师:那么最后还有步骤是“品味儿”这里我们主要来品风格,刚才同学说了这首词那么壮阔,东坡词被认为是什么词啊?

生:豪放词

师:豪放,有哪些字眼啊?“大江”“千古”“穿、拍、卷”等等,是苏轼词的一个特点

但你能说《定风波》是豪放的吗?那你能说是婉约的吗?

师:老师给大家朗诵下苏轼的《蝶恋花》,大家感觉下,这首词的婉约

(教师朗诵)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师:这婉约吧,肯定比《定风波》婉约吧《定风波》里面隐含了一种俏皮幽默,大家再去体会下“何妨吟啸且徐行”,总之,通过这两首词的品味,想和同学们交代这样一个问题——并非一个词人的作品都是一个基调的

师:这堂课仅仅是个方法引导课的开始,它是个开端而不是结束我们把黑板上的概括下,就是这节课需要掌握的这堂课和大家共同学习很愉悦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苏东坡词二首

念奴娇             定风波

懂事儿       赤壁怀古             道中遇雨

知趣儿       事、情、理           事、情、理

品味儿       旷达、壮阔           洒脱、俏皮

执教者思考

[教前思考]

本课是我应邀到长春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中学校一年六班上的一节教学研究课,我的定位就是常规课,体现我对高中课堂教学的一般思考这所学校是一所二类的重点学校,所教班级为从农村招收的学生为了体现课堂效率,我没有事先安排预习,学生是上课后才知道我的教学内容的我觉得,只要注意力集中,方法得当,古代诗文的学习完全可以课堂熟读成诵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就是当堂背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探究鉴赏的一般方法而教学难点则是如何根据生活体验恰当解读文本,不追求“术语”化的解读,追求生活体验式的解读,在解读中共同体验审美愉悦

 [教后思考]

我所贯彻的当堂熟读成诵的目标在恰当的方法指导下顺利完成,而这种方法指导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点是诵读指导,又分两点:一是通过教师暗示、强化,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二是恰当的方法指导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将课文的散文式排列呈现为诗歌的分行排列,使学生在关注汉语的四声音律中促进背诵成果的生成,这是终身受益的方法第二点是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第一个层次是“懂事儿”,就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通常的语文课堂把这一层次发达到几乎占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我只把它限定在较短时间,而且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实现;第二个层次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总喜欢用比较专门化的术语解读,学生必须艰难地掌握一些超越文本理解程度概念,然后在验证这些概念,我则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感悟文本的真髓,使学生没有爬坡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是“品味儿”,就是对文本“为什么这样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较少关注这样的问题,或者简单介绍作者的风格,以知识介绍代替风格体悟,我则是通过适当扩充阅读面,对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分析,自然归纳其风格的多样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苏东坡词二首》优质课课堂实录
《《苏东坡词二首》优质课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tag: 课堂  苏东坡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