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第五单元《憎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把握核心意象的含义
教学重点:情感 意象
教学过程:
1、导入:诗人绿原早失父母,一生坎坷,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却在被误解、歧视、隔离、孤立的状态中度过,当他年逾八旬时,发现自己和诗从来没有共过安乐,自己和诗却长久的共着患难。
2、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绿原,1922年生,原名刘仁甫,湖北黄陂人。父母早丧,1938年流亡重庆求学。1941年开始发表诗作。同年进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学习,编《诗垦地》。在胡风主编的《希望》上发表诗歌,成为著名的“七月派”诗人。1942年绿原出版第一本诗集《童话》。1944年逃离重庆,先后在川北、武汉等地教英语。1948年间在上海出版诗集《又一个起点》《集合》。后任《长江日报》社文艺组组长。1953年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任组长。1954年出版诗集《从一九四九算起》。1955年因胡风案受牵连,被禁七年,期间自修德语。1962年恢复工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德语文学编译。1969年下放湖北咸宁干校。1974年调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译组。1977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德文翻译。1980年正式平反。1983年至1985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主持外国文学作品编辑出版工作。他在遭受命运打击以后仍然顽强地坚持诗歌创作,历史风云和德国论著的研读迫使他冷静思考,也使他后期的诗作带上了强烈的思辨色彩,凝练而深沉。译有《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等。
《憎恨》是绿原1942年12月写的,当时诗人虽然才18岁,就象那刚刚灌浆结穗的谷粒,但诗人并没有沉溺在年轻人所常有的童话般的意境中,以他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那些专门虐待着青色谷粒的蝗虫”一样的反动暴政,诗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你让他怎能不“憎恨”呢?于是诗人便以他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特有勇气向复杂而严酷的现实突进了。
3、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①诗歌第1节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首节以三个否定句铺陈了业已消逝的诗意葱茏的美好风景:“群花”“请红雀欢呼着繁星开了”,“月光”“敲着我的窗”,“风和野火向远夜唱起歌”;这些童话般清纯、平和、安恬且生意勃发的景观。成为了一种令人留恋的记忆。连用三个“不问”,语气决绝,暗示了正是诗人当时的现实处境吞噬了诗意的境界。三行长句曲折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愤懑,从而使得第一节诗和以下的诗节之间形成了阔狭顿异、长短交织,从生动的有声有色的描写转入简短的直截了当的叙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诗歌韵味,为全诗定下冷峻的基调。
②这日子没有诗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反动势力的压迫和破坏。
③“不是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这一句展示出诗人的战士性格和哲人风度合而为一的形象。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他已深深意识到反抗、斗争已经成了第一义──压倒一切的任务了。这句诗传达出诗人强烈理性思辨的色彩,使诗呈现出哲理化倾向
4、再读诗歌 深入探究
①“五线谱被谁揉成了草发了”的含义
tag: 教学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