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听颖师弹琴》教案2

《听颖师弹琴》教案2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617  栏目:综合资料
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听颖师弹琴》教案2,

《听颖师弹琴》教案

山东省梁山第一中学 陈丕超

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历年高考题中的一个重点。而诗歌赏析又确乎是学生的弱项。每读诗或只觉朗朗上口,而不知云何;或似通非通,似是而非。为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本课拟以学生活动为主,依靠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起一个引导、解惑的作用。摆脱以往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以实写虚的艺术表现手法。2、体会作者感伤身世、缘琴而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诗中以作者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感官经验的综合性体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中国五千年悠远的文明是由诗歌汇成的一条斑澜的河流,也是由音乐汇成的河流。古人喜欢听音乐,孟子就提到齐王好乐,《论语》中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古乐也美,韩娥的歌声能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秦青放歌能“声振林木,响遏浮云。”思来真令人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就随韩愈一同去领略一位唐代琴者的妙音。

二、简介作家、作品(本环节由学生自主活动完成)

1、提问学生,回答所知的与韩愈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提示、总结。

参考内容: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宦海浮沉,一直不得志。任吏部侍郎时,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动唐宪宗,险被处死。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琴本是汉民族的古老乐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师旷弹《清角》风摧宫室等许多美丽的传说。然而到了“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唐代,琴却遭到世人的冷遇,只有一些失意的文人常听琴、弄琴。琶师也乐意为他们演奏,并请求为之作诗,以留名于世。颖师是来自天竺的僧人,擅长弹琴。

三、研习课文

(一)学生诵读课文,由学生纠正字音、句读、并点评

1、可能出错的字词有:

昵 nì   划 huá huà   蒂 dì   跻 jī   滂 pāng

2、诵读可能出现的问题:

语速无变化,语调无起伏,这多是由于对诗歌内容的不了解造成的。

(二)分析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惑)

可能提出的疑问及解答

1、本诗是首描写音乐的作品,为什么诗中不谈音乐而是描摩场景呢?

教师引导:这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美妙。音乐本无形、无色、无味,瞬间即逝,难以把握,具有抽象的特点。诗人借助通感,把欣赏音乐过程中产生的综合性体验,用场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使本来非常复杂、难以描绘的音乐变得目可视,手可触了。

2、什么叫通感?诗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

教师引导:通感,又称移觉,即感官的贯通。是经过大脑中枢神经的沟通而产生的一种感官挪移现象。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提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如我们听到爱人的笑声就觉心中甜蜜。

诗中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构画了一对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衰肠的场面。中间杂着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方式而已。给人以一种柔和、甜蜜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正是由听音乐而引起的,表现了乐曲的柔和和婉转。

3、诗中描摩了哪些场面?表现了音乐怎样的变化?

教师引导:场景有(1)儿女私语    (2)勇士赴敌    (3)云絮飞扬

(4)众鸟喧啾    (5)凤凰高飞    (6)凤凰失势落千丈

以上场景表现了音乐由袅袅升起,轻柔细屑而骤然昂扬、激越。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展示了高远阔大的意境,蓦地、百鸟齐鸣、声音细碎,于这喧闹背景中,有高音昂起至极高又迅速向低音滑落,写出了音调的复杂变化,而这变化由于有场景作依托,而有了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似乎看到了勇士慨然赴敌的豪迈,看到了凤凰不甘与凡鸟为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后,却还是跌落下来的不幸。

4、诗人为何说自己“未省听丝篁”?

教师引导:这不是说诗人不懂得欣赏音乐,而是说自己从未听到过如此美妙的音乐,叹为观止,以此来衬托出颖师技艺的高超,是自谦之辞。

5、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他为什么不让颖师弹琴了呢?

教师引导:诗人听音乐的过程中“起坐在一旁”即在一旁起坐不宁,这实际上是说音乐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诗人已进入到音乐的境界里去了。这表明了音乐的魅力。而诗人“滂滂”落泪而“止之”是因为颖师的乐曲引发了他“冰炭”置肠的感受,这实际上也是通感。是说明诗人内心情感变化剧烈,一时火热,一时又冰凉,以至于潸然落泪了。

6、诗人为何有如此大的情感表现?音乐中具体是哪一部分引发他的情感?

教师引导: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为何“江州司马青衫湿”呢?是因为白与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情感上有共通之处。而韩愈此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自然易从音乐中感伤自身的不幸。而音乐中“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大起大落,正是诗人人生的写照,最能引起诗人的感伤。

(三)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增进理解。

(四)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及写作特点。

1、本诗运用了正面描摹声音与侧面烘托琴声优美相结合的手法。前十句是正面描写,运用通感的手法,把抽象的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这可以说是“以形显声”;而诗中“昵昵”“轩昂”“喧啾”,又是以其他声音来摹写琴音,又是“借声拟声”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诗人听后叹为观止、全情投入、不能自禁,形象地表现了颖师技艺的高超,琴声的优美。

2、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本诗中音乐是抽象的为“虚”,场景之具体可观的为“实”,这种借用通感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事物的手法,为以实写虚,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扩展应用

表现抽象的音乐必得运用通感,比喻等手法化虚为实,方易欣赏。艺术是相通的,在诗词歌赋及其他艺术形式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作品。

教师引导:如情感中的“喜”“愁”“伤心”,如味觉中的“香”。

举例:“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种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五.作业

放《二泉映月》,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六.附:板书设计

听颖师弹琴

                                                            (以形显声)

                            正面描写: 音乐    →    通感    ←    场景

                                               (虚)  (借声拟声)  (实)

                            侧面烘托:诗人的感受、反应    →    感伤身世

七.教学后反思

1、本课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流畅,较好地实现了教学设想。

2、真正落实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论辩热烈;教师讲解精当,引导得体。课堂内容未设预案,自然生成,效果良好。

3、学生活动多,时间有些紧张,最后一个环节落实不好。


,《听颖师弹琴》教案2
《《听颖师弹琴》教案2》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