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在中国戏曲史上,《牡丹亭》与《西厢记》是两本交相辉映的爱情剧,试对杜丽娘和崔莺莺做个比较,看看《牡丹亭》的爱情描写与《西厢记》表现的爱情有何异同?
与崔莺莺相比,杜杜丽娘和莺莺一样,同出于富贵之家,同样渴望爱情,同样受到当时的社会道德的束缚。但两人又有很多不同。
从生活环境来看,杜丽娘生活的环境比莺莺的环境更令人窒息。莺莺小姐有多情张生的挚爱,有聪慧热情的红娘的支持,而家庭又是相国之父已死,正走下坡路的家庭,束缚相对要小得多;而杜丽娘的家庭是一个上升的贵族家庭,一切都得合封建的伦理道德,绣花怕她绣成对的,甚至连后花园也不许她去,怕受感染,生出伤春之情。她的丫环是一个口没遮拦的天真烂漫的少女,没有红娘那么有心计。
从她们追求爱情的行动来看,莺莺在追求爱情幸福的过程中,有许多假意,常常动摇。她时时需要战胜自己,如果没有红娘的帮助,也许就没有了和张生的婚姻。而杜丽娘是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没有红娘的帮助,但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却远比莺莺理坚决、主动。杜丽娘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这是本剧的一大成功之处。
以《牡丹亭》与同是爱情名剧的《西厢记》相比,可以看出两者有一点根本不同的地方: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
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由此蕴育了生死不忘之情。在全剧最动人的《惊梦》、《寻梦》两出中,以一系列精美的曲辞,唱出杜丽娘被禁制的生命渴望,如《惊梦》中的《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是写美丽的生命尤如美丽的春光一般荒废,使人不能甘心。于是丽娘带着“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的叹息和泪水进入梦乡。醒来时她并不觉得那样的梦有什么可羞,反觉得“美满幽香不可言”。当好梦不再、郁闷愈深,使她深觉人生不足留恋时,她也希望死后能葬于梅树(象征柳梦梅)之旁,使幽魂得以常温梦境:“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首先是主情,他所说的“情”又首先是包括性爱之欲在内的人生欲求。在严格的封建礼教中,婚姻固不可以男女相慕的感情为先,但在一般的社会观念上,对这种“情”多少有所容忍。至于在“情”之后更深一层的性爱之“欲”,特别是女性的欲,连提起来都是“淫鄙无耻”的。
而汤显祖却第一次在戏剧中以明白和肯定态度指明:“欲”才是“情”的基础,它是美好的、应该得到合理满足的生命冲动,并以杰出的艺术创造表现了它的美好动人。这种描绘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击,它所包含的人性解放精神,无疑要比一般地歌颂爱情来得强烈。
在介绍《西厢记》时,我们指出作者只是自然地描写崔、张那种非礼的爱情,而并不有意强调他们的行为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这方面比《西厢记诸宫调》还有所减少);成为崔、张爱情最大阻碍的老夫人赖婚之举,主要也是出于势利的考虑。在《牡丹亭》中,作者则有很明确的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社会意识的出发点。从表面上看,剧中似乎并不存在与杜丽娘、柳梦梅相对立的反面人物,杜丽娘的梦中之爱乃至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都不曾遇到父母的反对与干涉(杜宝对他们的婚姻事实的反对,出现在全剧将要结束时)。然而,作品又确确实实写出了封建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势力对杜丽娘的压制,使人感受到她在一张看不见的罗网中苦苦挣扎。
以杜丽娘的死作为全剧的悲剧结局,未始没有深刻的批判性,但汤显祖的创作目的不止于此。在写出压制力量之强大的同时,他还要写出反抗力量之强大,从而使生命的自由意志与陈腐的社会规制间的冲突达到尖锐的程度,以此赋予剧作以一种力度。这种强烈的反抗在现实中是缺乏可能性的,因此他托之于幻想,托之于浪漫的虚构。剧中写杜丽娘“慕色而亡”,死犹不甘,幽魂飘荡,终得复生,与柳梦梅结成完美婚姻。这本是荒诞的虚构,但汤显祖却于《题辞》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表明,作者所追求的并非情节的离奇,而是要通过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意志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彻底抹杀,它终究要得到一种实现。文学的本质功能之一,是作为人们创造自身生活的方式提出生活的方向,在这一点上,《牡丹亭》的效果是极其强烈的。它在当时社会中引起轰动,尤其在一些青年妇女中引起激烈的反响,正是基于此。当故事回到俗世,作者又无法找到现实的方式完成杜丽娘的人生理想,不得不借用皇帝下旨完婚的俗套。
从塑造人物的手法来看,《西厢记》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不同,《牡丹亭》的重点在表现主人公心中被压抑的情怀,她内心世界的丰富,她的青春的觉醒。
在性爱自由被完全排除的礼教现实中,历代情爱作品多从男性视角写性幻梦、写女性的美艳及荐枕行为,实是表现男性在现实中受压抑、遭挫折的欲望,是对男性性欲望的排解、宣泄和自我抚慰、疗救。《牡丹亭》摆脱了这种男性中心主义的性视角,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它以杜丽娘为主角,从女性角度正面表现比任何前代更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明代妇女所受的压迫,表现她们性的苦闷以及对性爱的渴望和追求。这一性视角的转换,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同情和尊重,显示了性爱中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的内容。
它以人性和人的本能的复苏为基础,以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的满足为目标,这也就使人与社会的冲突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应该说,这才是杜丽娘爱情的真实含义。《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虽然都写了爱情,但是情的内容有区别。崔莺莺的情是要求婚姻自主,要求郎才女貌;杜丽娘的情是女人应当有得到男性情爱的权利;林黛玉的情是男女之间思想、感情、道德的一致。这三种不同的情,标志着中国古代爱情史上的三大发展步骤。
第三节 “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
汤显祖创作的第一本完整的传奇是《紫钗记》。但严格来讲,他的处女作应该是《紫萧记》。但是《紫萧记》只写到第三十四出就中辍了。后来汤显祖在南京太
tag: 牡丹亭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