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如果有A,就没有B,即“有A则无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
三、思想分析。
刚才我们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既是学生不分资质,也是一个教育效果的表示。第一层的意思,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也贯彻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第二层意思,有教的目的是为了无类。那么,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在教学上就要有类,一堆学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饿死,度量小的撑死,怎么无类呢?那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2、【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
9、【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另一则,讲的是孔子的非常有侠气的弟子子路。
3、【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做?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该去做。这下子公西华不懂了。同一个问题,怎么会有两种答案呢?所以他对孔子说:“赤也惑,敢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就是冉有。由,就是子路。退,就是退缩。兼人,就是勇为。冉有这个人,大约比较瞻前顾后,因此孔子鼓励他勇往直前。子路这个人,则胆大妄为,因此孔子告诫他不要听风就是雨。孔子的因材施教,这条记载就是证明。
四、课后思考:从课文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途径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第二课时
一、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因材施教”。那么,孔子是通过哪些途径因材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样呢?
二、教育目的。
孔子为什么兴办私学?为了敛财?显然不是,孔子是有他的想法的。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作为上层建筑的“周礼”,在一些方面已显露出不能与新兴的生产力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革。孔子的政治活动就是对“周礼”进行维护和改革。所以《论语》中很多地方提到了“为政”的事情。孔子怎样才能参与政治或者影响政治呢?
有两个办法,一是
从政不如意,孔子选择了第二条路:育人。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出来,和许多经历过文革的父母一样,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没有实现,就常常对大家说一句话“我们的希望就都在你们身上了。”孔子就让他的学生去从政、为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讲学,可以看做是孔子内在价值的外化。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孔子招学生,都教些什么,又怎么教?
主要也就两条:一是做官,二是做人。
怎么教呢?上节课让大家会去思考,大家有什么结论了?(学生讨论)主要也是两条:一是讨论,二是答问。
讨论的例子我们之前读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
答问的记录,《论语》中有很多。我们的课本上有这样一则:
4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学生问孔子答。
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有教无类》教学案3tag: 教学 , 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