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参考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参考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458  栏目:先秦诸子选读
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参考,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个故事。

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选文解读

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故事。寓言的作者会赋予故事一个明确的道理,而一般故事的作者或记录搜集者并不给出这样一个明确的道理。所以,我们理解故事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一些。

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君。”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君。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恐孔子贵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贵君”,指得到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举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说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

第二个故事:“子胥出走,边候得之。”伍子胥出逃,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捕获,情势危急,看他如何应付。“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伍子胥假托因为自己有美丽的宝珠,所以君搜捕自己,现在宝珠已经丢了,如果守护边界的官吏把自己遣送到君那里去的话,自己就会告诉君是守护在边界上的官吏把宝珠吞到肚子里面去了。“候因释之。”守护边界的官吏害怕被开膛破腹、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放走了他。故事中伍子胥的机智,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故事:“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庆封”字子家,是春秋时候齐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而拥立景公,自己做了右相,庆封做了左相。后来庆封趁崔氏内乱,灭掉了崔氏,把持了国家政权,旋即遭到栾、高、鲍氏的合攻,奔鲁,后又奔吴。楚灵王伐吴,他被擒,灭族。这故事是说他打算逃往越国的一段事情。“为乱”就是作乱。“走越”指逃跑到越国去。“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同族的人感到奇怪,晋国距离齐国更近,为什么不到晋国去呢?看庆封怎么回答。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原来选择远一点的越国自有道理,这就是利于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看来还是庆封的同族人见识更高,更能看到问题的根本。他认为,只要改变了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也不可能安宁。“是心”指作乱的心思。族人的反问真是一针见血,而叛乱者庆封的那一种盘算倒也十分有趣。

第四个故事:“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昭绩昧醉酒睡着,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喝醉了酒丢三落四的事情不奇怪,可是昭绩昧连自己的皮衣都丢了,君感到奇怪,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且看昭绩昧的回答:“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昭绩昧真是善于辞令,他的回答妙极了: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昭绩昧一下子就把一个寻常的吃喝问题,变成了对治理天下者的警示。由于有这一方面的切身经历,他这样回答君,又颇有现身说法的味道。

第五个故事:“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鲁穆公要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患难之中可以得到它们的援手,所以使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去做官,有的到楚国去做官。孔子曾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看起来,鲁穆公倒是颇有远虑的人。然而犁锄(其事迹不详)却说:“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他的意思是,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原因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可是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经犁锄这么一说,才可以看出,鲁穆公根本就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功夫完全下错了。

第六个故事:“曾从子,善相剑者也。”“相剑”就是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的真伪;先秦时候有一类术士专精此道,看来曾从子就是干这个行当的。“君怨吴王。”这句话的背景是: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卫出公跟吴王夫差相会。吴王对卫侯无礼,派人围住了他的馆舍。后来子贡出面劝说吴太宰嚭,才使他得到释放。所以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曾从子建言假托为喜欢宝剑的吴王夫差鉴别宝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卫出公刺杀他。看来这个主意不错。古代的刺客找一个类似的由头行刺,或可成功。就看卫出公怎么说:“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思。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这是第三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卫出公不仅拒绝了曾从子的建言,而且采取了行动:“乃逐之。”把曾从子给驱逐了。卫出公的头脑真是清醒,行动也很决绝。

第八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这是说鲁国一对夫妇双方都有特长,想要迁往越国去谋求发展。“或谓之曰:‘子必穷矣。’”这人断言他们夫妇一定会穷困。那鲁国人自然不解,就问道:“何也?”看他怎么说:“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他的话意思是,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的,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用不着鞋子);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用不着帽子)。凭你们夫妇俩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去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人要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鲁国那对夫妇竟然想去一个毫无发展空间的地方,岂不是十分盲目?

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故事常常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蕴含着对社会人生深刻、冷峻的认识,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独特的财富。

[1] [2] [3]  下一页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参考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参考》相关文章

tag: 教学  孔子  , 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