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3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3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281  栏目:先秦诸子选读
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3,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曹云生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话题导入】

     疲惫的面容、沙哑的声音、有力的挥手,温家宝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的形象定格成一幅永久的画面,它感动了世界,增强了四川人民和全国人们共抗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泼水节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给人们留下了温馨的回忆。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亲民总理爱人民,人民热爱好总理。“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是如何解读“仁人之心”的。 

第一学时

【自主学习】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王语暴(yù)    (2)庶几(shù jǐ)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lè)(4)直好世俗之乐(zhǐ))(5)举首蹙頞(cù è)(6)羽旄之美(m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②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四、简要概括一、二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二、梳理课文内容:

三、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四、探究问题: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第二学时  

【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第三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放于琅琊(fǎng yá)      (2)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3) 睊睊( juàn) (4)慝(tè)(5)徵招(zhǐ sháo )      

三、归纳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遵海而南(遵:沿着。)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③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④民乃作慝  (慝:邪恶。)

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②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四、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二、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1] [2]  下一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3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3》相关文章

tag: , 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