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生》课堂实录
四会中学 周志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能理解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庄子的尊生思想。
2、 过程与方法:本课时着重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庄子的尊生思想。
3、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生命获得应有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庄子的尊生思想。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前段时间在网上搞得沸沸扬扬的“虐猫事件”,相信很多同学都知道了,网上有很多评论,都是指责那位女郎的,我想听听我们同学的见解。
学生1:她没有如花的美貌,却有蛇蝎心肠。
学生2:这个女人太残忍了,连猫都不放过。
学生3: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广告,教育大家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难道她不知道猫也是有生命的吗?
学生4: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即使它只是一只猫。
教师:对,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都应该尊重生命。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人提出了要尊重生命,他,就是庄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尊生》,看看他又是怎样尊重生命的。(板书课题:《尊生》庄子)2
二、朗读全文。5
知识探疑:(小组讨论解决)
(一)以1+2=3
1、 尧以天下让许由。(把,表动作的对象)
2、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因为,表原因)
3、故天下大器也,不以易生。(用,表凭借)
4、事之以皮帛而不受。(用,表凭借)
5、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所以,……的原因,表原因)
6、以为舟则沈。(以为,把……作成……)
7、吾何以天下为哉?(何以……为 为什么要……呢?)
(二)句式1+3=4
1、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判断句)
2、不以易生。(省略句 ,不以之易生)
3、事之以犬马而不受。(状语后置句)
4、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被动句)
5、以为舟则沈。(省略句,以之为舟)
三、课文内容探讨:
(一)朗读第一则
思考:
1、教师:第一则选文讲了什么人什么事?
学生5:〈1〉尧舜让天下给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
〈2〉太王亶父在被狄人攻打的时候,为了百姓的生命,他放弃了自己的土地。
2、课文从哪里体现出来?
学生6:〈1〉“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天下是最重要的东西,,但是许由、子州之父一类的人却不会因为它而伤害自己的生命,那么别的东西就更不用提了。二、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儿、忘怀天下的人,如子州之父等珍重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还有课文中“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这句话也说明了这个意思。
学生7:这个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课文还从“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和 “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的句子体现出要尊重别人的生命。 其实在这里庄子告诉了我们好东西若使用不当,也会对性命不利。在这里庄子张扬尊生的理念,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其实他是批判当时做高官有尊贵爵位的人都严重违背了尊生的原则,说他们见了利益就忘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实在是荒谬到了极点。同时说明了大王是一个不会为了自身利益伤害他人性命的人。
3、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有同学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选文第一则中,尧舜让天下给子州支父、子州支伯,他们的回答有相似之处,庄子在此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8:运用了反复的艺术手法,强调申明生命的重要性这一主旨。
4、教师:那么在本则选文中,除了反复的艺术手法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艺术手法?
学生9:有,还运用了反衬,在此庄子以尧舜的圣明反衬出子州支父等人的人生境界更高。推倒世人把天下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
5、教师:你们回答得太好了。现在谁来总结一下这一则选文的主旨?
学生10:天下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文中借子州支父不接受天下以及太王放弃自己的土地的寓言,让生命跟天下作比,确立生命的最高价值。
学生11: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懂得珍惜别人的生命。只有不把天下看得是最重要的人,才不会为了得到天下而牺牲他人的生命。
板书:尊重生命(自己、别人)
(二)朗读第二则
教师:很好,请大家阅读第二则。
教师:读得很好。请大家思考:
1、匠石作为木匠他关注的是什么呢?而栎社树作为树关注的又是什么呢?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12:从文中 “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满,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这句话的意思是“算了吧,不要再说这件事了!那是棵不成材的树,拿它做船这船就会沉没,拿它做棺材这棺材就会很快腐烂,拿它做器具这器具就会很快坏掉,拿它做门这门就会满满然流出污浊的液体,拿它做屋柱这柱子就会很快被虫子蛀坏。这是不能当材料的树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能够像这样长寿。”所以可以看出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如何利用树),从栎社树托梦给匠人的情节可以看出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如何顺随自然终其天年)。
2、(教师)栎社树的话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13: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应当用“有利”和“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不相互利用,才能使双方生命与尊严得到尊重与保存。
3、(教师)回答得很到位。那么这一则选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学生14:将匠石与弟子的对话,和匠石与栎社树的对话相比较,阐明不要使自己沦落为某种工具,也不要以别人为工具,所以追求无用才能持守人的尊严与生命(不相物)。
(板书:生命不要沦为工具)
4、(教师)这则选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阐明这一主旨的?
学生15:通过寓言,运用拟人的手法来阐明主旨。栎社树托梦,树看不起人等这样写形象生动,奇诡引人。
教师总结全文:选文一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申明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任何东西都不能也不应该损害和拖累生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表明了生命的独立性,生命不能成为某种工具。在整篇文章中庄子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板书:庄子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四、拓展延伸:
1、讨论一:(教师:讲到此,我想大家一定会发出与我一样的疑问——)庄子为什么那么重视保全生命?(学生各抒己见,提示:根据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来说。)5分钟
学生16:庄子生活的战国年代,连年征战,杀伐不断。《庄子》一书中,生动了记下了苦难中生活着的人们,“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望也”(《庄子•在宥》)。与庄子大约同时代的孟子,同样有关于社会苦难的记载,“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孟子•梁惠王上》);“民之憔悴于暴政,未有盛有此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学生17:我同意他的看法,庄子生活在一个道义被武力替代的时代,一个崇尚力的时代。以周礼为根本的道义在春秋时期便开始崩坏,战国中晚期诸侯倾轧,臣子弑君现象层出不穷,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国运不再昌盛。“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容易对政治产生憎恶感,对人生变化无常产生绝望感。面对这样的社会,庄子愤怒了。当政治暴力发展到可以随意地摧残人的生命的时候,个人的抗争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个人就形同草芥。这时,人就会固守自己的内心,求得一片宁静,与世无争,放浪形骸之外。
学生18:为了追寻本质自我,庄子认为生命才是第一位的。名利可以不要,王位可以不要,但生命不能不要。许由、子州支伯、善卷不愿意接受禅让,态度坚决,要么推辞,要么逃到深山。天下在世俗人眼中,是何等的荣光,可他们却像遇到瘟神一样唯恐避之不及。大王亶父在大敌当前准备弃城而走,是因为他认为“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不忍心看着百姓跟着自己而惨遭野蛮的狄人杀害。大王亶父看到了做王的坏处,经过反复思考,权衡利弊,最终决定不作王的选择。名利的占有,王位的获得,可以算得上世俗人的幸福,世俗人的快乐,他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的全部。
,《尊生》课堂实录tag: 课堂 , 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