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克己复礼》课堂教学实录

《克己复礼》课堂教学实录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904  栏目:史记
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克己复礼》课堂教学实录,

(大多数同学认为A的好一些)

师:A同学,你为什么这样断句呢?

生:A:甚矣,是感叹词,那时的孔子大概五六十岁,所以他说他衰老得已经很久了;最后说他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我这样断句,这样更突出孔子他的衰老

师:感叹词提到前面来,这种句式叫什么?我们初中学过《愚公移山》,里面有“甚矣,汝之不慧!”你太不聪明了这种句式叫什么?

生:倒装句

师:很好,为了强调,把谓语提前了叫主谓倒装句那刚才两位同学的两种断句,你们觉得他们这样断句断得好,还是文章中这样断法好?

生B:虽然A与我这样也可以,但我现在又仔细体会了一下,总觉得还是是文章中这样好嘛

师:为什么?

生B:因为他把感叹词提到前头,既强调自己的衰老,但更加强调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了

生:原句中我读出久不梦见周公后一种重重的失落感,而两位同学的断法这种感觉很少

师:只是一种对自己的衰老的哀叹,变为“甚矣,吾衰也久矣”,仅强调的是我衰老已经很久了,与整个孔子的时代的悲剧感不是很吻合我觉得也是文章中这样好课文中的断句则不但写了我的衰老,更强调后面的久不梦见周公,如果从文意文势来看,重心也应该还是落在梦周公上所以,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弄懂语言,更要注重文意,那是作者的思想核心所在

归结:孔子在讲这这两章时,他的言外之意,体现了对周代政治文化礼制的神往,体现了对礼崩乐坏的天下时局的担忧与不满,但无可奈何孔子一直在推销他的“仁”的理论,55岁开始带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从这句话的背后大家有没有读出孔子的一种无奈,因为现实让他失望礼崩乐坏,所以他要从周梦周

请大家进一步考虑,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在下面哪几章哪些内容中出现了? 

五、孔子的忧患意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生:第四则和第五则

生:“八佾”与“觚”

师:“八佾”简单说是一种跳舞的情景,那这与“礼崩乐坏”有什么联系?

生:跳舞当中有音乐,大概是一种不健康的音乐

生:当时每个不同等级的人跳舞也分等级只有天子用八佾

师:对,“佾”什么意思?人季氏是一个大夫,我打个比方,他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级的大户人家,大老板也要开奔驰车,这不符合礼,因为按礼制这车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他是僭位,无视周天子呀,当然也就不符合仁所以……

生: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师:这里的是,这;孰,哪里这表现了孔子很敏锐的察微知著的政治眼光他在“八佾”的现象中很精细地发现到时代的混乱这种现象还在继续第四章里写到“觚”,也就是“老酒杯”我以前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过这种酒器,形状大概是这样原来这种只有这么大,现在有的像碗大,有的像缸大,这不是乱了套了嘛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一节

生:(感情一般的朗读)

师:你可否试用“酒杯”来读一下

生E:酒杯不像个酒杯,这还是酒杯吗?这还是酒杯吗?(笑)

师:这里不应该笑,这个句子不是一般的叹息,应该是孔子的浩叹、牢骚呀前文讲到,人要克己,才能达到礼,所以他要梦周,他要从周但礼崩乐坏的现状还在加剧,有政治眼光的孔子从细微处看到社会制度的文明的衰败所以,我说这是“浩叹”能不能再读一读?

生E:(富有感情地朗读)觚不觚,觚哉?觚哉?

师:好,从写作手法来看,“觚不觚”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象征

师:象征什么呢?文化、文明这里是抓住细节作为切入口,到第六章,孔子从大的背景去思考,去担忧为什么说是从大的背景思考呢?刚才讲老酒杯,这一章讲到四个关键词,是什么?

生:“礼乐征伐”

师:“礼乐征伐”,按照孔子观点,是掌握在谁手里?

生:周天子

师:对,礼乐征伐,这是代表国家的最高权威,必须得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比如我国要同美国作战了,必须由全国人大开会商讨决定,而不是下面某个省的省长就能决定这才是“有道”我刚才所讲的作战,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征

师:古汉语用词讲究,“征”一般用于国与国间,譬如齐国打魏国;“平”,一般针对叛乱;荡,针对贼、盗,“荡寇”;伐,一般词;取,同智取有关;下,轻松;扫,快速所以,“征”不能乱用

这是有道的情况那无道时,发生的结果会怎么样?掌握在诸侯手里,则“盖十世西不失矣”盖,大概,推测性语气,用在句子前面;希,稀少;“陪臣执国命”,陪臣,家臣;执,掌握“庶人不议”,“庶人”,平民百姓

有人对孔子这段话评论为孔夫子拼命维护他那套死板的礼与仁拼命是拼命,但值得维护;另有人评论他是要钳制老百姓的舆论大家看“庶人不议”如何理解?庶人为什么不议?天下太平了,这实际是对“天下无道”的反证所以这种说法可能也不妥当

六、悲壮与自信:礼崩乐坏中复礼之信念

师:孔子在维护着他的礼的说法请大家看第七章,他是围绕哪个字在谈?

生:正名

师:孔子为什么要正名?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对应句子读,不要读错

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师:这是理论论据如果名不正的话,会带来一连串的后果,所以要正名我们再从事实来证明一下,现状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形大家找到了吧?

生:第八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师:这里后一个字是动词,“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这反映了当时应该维护的社会等级制度大家看看,你赞成孔子这个说法吧?我们从现代中学生的角度怎么看?

生F:我不赞成父亲长辈说得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不对的我们应坚持自己的看法

师:这是作为今天青年学生的看法这里,我想孔子是否侧重于对当时不正当的社会秩序的批评?当然,我们可以用自己青年人的眼光批判性地去看好,请坐

师:如果不这样呢?“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用现代的话就是饭也吃不到“诸”是个兼词,“之乎”

上面讲了正名,实际是正礼而正仁

师:大家看第九章开始到第十一章,都在围绕一个关键词讨论,什么关键词?

生:孝

师:还有呢?

生:悌

师:对,都围绕“孝悌”展开什么叫“悌”?善事兄长为悌,善事父母为孝现在看第九章,他把“孝悌”当作人生的什么?关键词“本”如果能做到孝悌的话,这样的人还会冒犯长官吗?这里的“鲜”怎么读?第三声,很少有这样的话就不会作乱“未之有也”,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又回归到“仁”,这是仁道的根本呀!“与”,语气词

  七、克己复礼:蕴涵“立人”“达人”思想

师:第十章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如果把这种情况放到今天的社会里,会是什么情况?

“馔”,原名词

生:这里动词吃喝“色难”,不仅是脸色,更指孝敬父母的真心

师:第十一章谈到宰我问“三年之丧”这个“三年”,孔子是怎样理解的?是哪句话哪个字?“免”儿女在父母翼下生活十几年,何止三年?所以孔子批评宰我:“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于你父母也有三年的孝吗?

  八、儒学文明源头不能阻断,人要找到精神栖居地

师:到最后两节,这里讲的玉帛和钟鼓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守礼最后一章归结了整个内容,归结得非常好,请大家齐读(生读)大家说,人如果不仁,会造成怎么样的结果?无法实现礼人如果缺乏人的状态,缺乏人心,结果会怎么样?怎么样对待乐呢?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反反复复讲“礼”和“仁”,实际是讲“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人一直都把《论语》当成治国的书,实际上我觉得《论语》是讲怎么写好“人”字和做人的一本书,这就是“克己”,这就是“复礼”,这就是“为仁”希望我们,黄老师与你们都好好做人,做一个好人,再见


上一页  [1] [2] 

,《克己复礼》课堂教学实录
《《克己复礼》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tag: 教学  课堂  , 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