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 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
3. 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课时:2课时
“传记”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不同:
1. 必修课堂教学中有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概括、归纳的环节,选修教学则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检查。
2. 必修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传主,选修则要求在此之上进一步思考,对传主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 必修中是认识、了解传记这种文体,选修中则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写,怎样写更好,由此联系到其它文学形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标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
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可以三四个人合作完成)
课堂上通过提问检查。
二、解读文本,认识人物
分部分阅读文章,注意挖掘细节,分析、概括各部分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小组讨论。
(一) 少怀壮志
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二) 叱咤风云
英勇非凡,霸气十足。但比较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三) 垓下悲歌
性情中人,豪气冲天。但在谋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四) 总结
人是立体的,多种性格矛盾而统一地集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而这复杂的性格就流露在人的一言一行中。传记的写作要求作者首先要深入传主的生活,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在动笔前必须对传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司马迁穷尽其一生的精力来写作《史记》,在资料的准备上做足了工夫。只有这样,在动笔写作时,才能恰当地将传主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出来。虽时隔千年,但西楚霸王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通过司马迁的文字仍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第二课时
三、关于传记的真实性
关于项羽的《垓下歌》,有人提出项羽及其左右之人都已在突围中战死,即使项羽当时确曾做诗,但也无法流传下来。所以《垓下歌》应是后人所做。中国的中国的史传文学传统,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司马迁也非常重视这一点。那他为何要将《垓下歌》写入传记中?
(传记的真实性应是本质的真实,历史的真实。由于作者无法亲历传主的人生,所以很多细节是无法证实的。但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细节是必需的。这就要求作者从传主的性格,实际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出发,进行合理的虚构。)
(举例:《三国演义》小说原著中,诸葛亮在空城计成功之后是大笑,而在电视剧中,诸葛亮则是一声长叹。这一细节肯定是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考证,但我们却可以从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性格考证讨论其设计的合理性。)
四、评价人物
(一) 你如何看待项羽?(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一中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二) 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二进行)
五、(提前安排学生观看《西楚霸王》)你认为影片在情节设置上有没有特别精彩的或值得商榷的?演员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有没有表现出人物的神,够不够到位?
六、作业:阅读《史记·高祖本纪》,谈谈对刘邦的认识。
tag: 教学 , 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